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互动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互动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方精英作为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在地方社会享有较高的权威。陕北地方精英在身具一般精英群体的共有特征外,受所处地理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乡村社会中还扮演着地方管理者、村民庇护者、事件纠纷仲裁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在陕北权利文化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所存在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范例,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陕北精英群体纷纷投身边区建设,为陕甘宁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总是一脉相承的,系统地梳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的互动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抗日战争这一时空背景下,围绕中共对地方精英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取向,以及地方精英对于中共政策的回应这两方面问题展开分析,探寻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良性互动的历史样态,以期对当前的民族问题、农村问题乃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有所启示。本文的研究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思路和创新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正文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第二章:陕北地方精英的构成及与中共的人脉关系。本章一方面简要地介绍了20世纪初期陕北地方精英的构成及其群体特征,而后从政治、经济、文化、武装力量四个方面分析了陕北地方精英在陕北权力文化网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从地方精英对共产党人的态度及其行为选择和中共对地方精英的争取和联合两个方面分析介绍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地方精英与中共的人脉互动关系。第三章:中共对陕北地方精英政治态度的变迁。本章主要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共对地方精英政治态度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渭华起义失败到肃反运动前夕的联合阶段、肃反运动期间的排斥阶段、肃反运动结束后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联合阶段。并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政治经验的积累、毛泽东对于中共领导权的获取以及陕北地方精英的爱国情结四个方面就中共对地方精英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做了简要介绍。第四章:统一战线视域下中共对陕北地方精英的统战政策,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本章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出发分三方面系统论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对于陕北地方精英的统战政策。首先介绍了陕甘宁边区民主参政的三三制政策,主要包括三三制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动因;三三制政策的主要内容;三三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及中共的解决措施;三三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对陕北地方精英的统战效果。其次,从边区双减双交土地政策的产生过程及主要内容、政策效果两个方面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以时间为线索分1937至1939年、1940至1945年两个阶段详细介绍了边区政府对私人工商业的保护政策及其所产生的统战效果。第五章:陕北地方精英对新政权的政治态度及新精英群体的形成。本章主要基于上述第四章的论述,系统总结了在中共优抚政策的影响下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新政权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反应及其行为取向:同时,以赴边的知识分子群体和劳动英模群体为样本对处于政治变革中的陕北新兴精英群体进行了分析与阐释。第六章: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胜利的积极影响。本章重点总结介绍了陕北地方精英对于边区建设和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四方面的贡献:即通过参议会、边区政府以及绅士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参与边区政权建设;通过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和人脉关系网广泛宣传中共的抗日民主政策;积极投身边区文化教育事业;通过拥军护军支持抗战。结束语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回顾,指出文章的未尽之处,以期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陕北 地方精英 互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0-12
- 1.2 现有研究成果和文献综述12-17
- 1.2.1 有关近代地方精英的研究12-13
- 1.2.2 抗日战争时期陕北精英群体研究13-15
- 1.2.3 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的成功经验研究15-16
- 1.2.4 相关史料文献16-17
- 1.3 核心概念界定17-19
- 1.3.1 地方精英17-18
- 1.3.2 陕北18-19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19-22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9-20
- 1.4.2 创新点与难点20-22
- 第2章 陕北地方精英的构成及与中共的人脉关系22-34
- 2.1 陕北地方精英的构成及在陕北权力文化网络中的地位22-28
- 2.1.1 陕北地方精英的构成和特征22-25
- 2.1.2 陕北地方精英在陕北权力文化网络中的地位25-28
- 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的人脉互动28-34
- 2.2.1 人脉关系及其认识28-29
- 2.2.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与陕北地方精英的人脉互动29-34
- 第3章 中共对陕北地方精英政治态度的转变34-44
- 3.1 中共对陕北地方精英的认识及政治态度的转变34-39
- 3.1.1 渭华起义失败到肃反运动前夕的的联合阶段34-35
- 3.1.2 肃反运动期间的排斥阶段35-37
- 3.1.3 肃反运动结束到抗战结束的联合阶段37-39
- 3.2 中共对陕北地方精英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39-44
- 3.2.1 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共政治态度转变的客观原因39-40
- 3.2.2 自身政治经验积累是中共政治态度转变的主观原因40-41
- 3.2.3 毛泽东掌握中央领导权是中共态度转变的政治原因41
- 3.2.4 陕北地方精英的爱国情结是中共政治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41-44
- 第4章 统一战线视域下中共对陕北地方精英的统战政策44-58
- 4.1 民主参政:三三制政策44-51
- 4.1.1 三三制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动因44-45
- 4.1.2 三三制政策的主要内容45-47
- 4.1.3 三三制政策执行中的阻力及解决措施47-50
- 4.1.4 三三制原则的执行情况及统战效果50-51
- 4.2 机动灵活:双减双交土地政策51-53
- 4.2.1 双减双交政策的产生过程及主要内容51-52
- 4.2.2 双减双交政策的执行情况及统战效果52-53
- 4.3 劳资两利: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53-58
- 4.3.1 1937至1939年的工商业保护政策54-55
- 4.3.2 1940至1945年的工商业保护政策55-57
- 4.3.3 中共私营工商业政策对陕北精英的统战效果57-58
- 第5章 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政权的态度及新精英群体的崛起58-70
- 5.1 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政权的态度和行为取向58-62
- 5.1.1 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政权的积极反应及其行为取向58-60
- 5.1.2 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政权的消极反应及其行为取向60-62
- 5.2 在政治变革中崛起的陕北新精英群体62-70
- 5.2.1 赴边的知识分子群体62-64
- 5.2.2 崛起中的劳动英模群体64-70
- 第6章 陕北地方精英对边区建设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贡献70-78
- 6.1 积极参与边区政权建设70-71
- 6.2 依靠自身影响力宣传中共政策71-73
- 6.3 积极投身边区文化教育事业73-75
- 6.4 拥军护军支援抗战75-78
- 结语78-80
- 参考文献80-86
- 致谢86-8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8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小勇;;毛泽东应对重庆谈判的高超谋略艺术[J];才智;2011年12期
2 王纪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J];党的文献;2011年02期
3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高俊琴;荒漠化重建地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特征——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4 王晗;;1644至1911年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以榆林金鸡滩乡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3期
5 邵天杰;赵景波;;榆林地区明代洪涝灾害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6 侯雨乐;赵景波;;两汉时期榆林地区干旱灾害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7 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J];古代文明;2011年04期
8 彭兆荣;龚坚;;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以“畲族小说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9 谢静;;地方文献对古代契约的考证作用——以陕西榆林为例[J];当代图书馆;2013年02期
10 谢静;康宁武;;对地方文献中榆林明代总兵戴钦相关问题的考辩——兼与李春元等先生商榷[J];当代图书馆;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祖文;;清代嘉庆朝刑科题本中的生监群体[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吕波;;榆林地区近代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柱;;论陈云的党内民主思想[A];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丽娜;当代台湾地区精英嬗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健美;上海士绅李平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5 梁严冰;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7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丰箫;1945-1949年浙江省嘉兴乡镇自治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刘晓U,
本文编号:325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2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