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早期传播研究(1917-1927)

发布时间:2021-07-03 02:59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早期传播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它的传播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传播的背景因素复杂,传播的进程曲折,传播的代表人物众多,传播的渠道广泛,传播的特点与效果显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基于以上内容,本课题对其传播的历史图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述。研究一种思想的传入,离不开对其传播背景的考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社会的先进思想,它传入安徽乃至中国,主要受到国外、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国外因素主要是西学东渐的发展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西学东渐的潮流,使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传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和取得胜利后,中国人民重新看到了振兴民族与国家的希望,从原来的学习日本、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转向学习俄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乃至全国的传播态势进一步扩大。省内及国内因素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芜湖沦为通商口岸,安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原有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结构,产业工人不断增多且被残酷剥削,这也为马克思主义传入安徽奠定了阶级基础。政治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皖系军阀的割据混战,使安徽人民苦不堪言,安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识愈加强烈。... 

【文章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背景
    2.1 西学东渐与十月革命
    2.2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经济基础
    2.3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政治前提
    2.4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5 安徽近代教育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基本进程
    3.1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零星传播阶段
    3.2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进一步传播阶段
    3.3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广泛传播阶段
4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主要代表
    4.1 陈独秀在安徽的传播活动
    4.2 高语罕在安徽的传播活动
    4.3 蔡晓舟在安徽的传播活动
    4.4 王步文在安徽的传播活动
5 马克思主义传入安徽的渠道
    5.1 安徽的留学生群体传入
    5.2 安徽及安徽之外的报刊、杂志、书籍传播
    5.3 安徽的学校及社会组织传播
6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特点
    6.1 传播者结合安徽实际传播
    6.2 安徽产生了有重要传播作用的图书社与著作
    6.3 安徽部分传播者后期成为本省乃至中央早期领导人
7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效果与启示
    7.1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效果
    7.2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早期传播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精英关注中国乡村的视角[J]. 蔡胜.  民国研究. 2018(02)
[2]《安徽俗话报》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J]. 贡贵训.  教育评论. 2018(08)
[3]高语罕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J]. 王军.  军事历史. 2017(05)
[4]《安徽俗话报》的女性启蒙思想探析[J]. 张玺.  东南传播. 2017(06)
[5]关于高语罕生平事迹的几点考证[J]. 代先祥.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6]陈独秀《安徽俗话报》的文化启蒙策略[J]. 朱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7]《安徽俗话报》与陈独秀的革命启蒙思想[J]. 万义兵.  党史文苑. 2015(18)
[8]关注与传播:《东方杂志》视野中的乡村问题述论(1918—1937)[J]. 蔡胜.  民国档案. 2014(01)
[9]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安徽大众化活动的传播学审视[J]. 代先祥.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08)

博士论文
[1]《晨报副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8-1926)[D]. 耿春亮.清华大学 2015
[2]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912-1927)[D]. 李爱军.武汉大学 2014
[3]高语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D]. 杨苏磊.中共中央党校 2013
[4]《东方杂志》作者群社会主义观念研究[D]. 岳远尊.山东大学 2013
[5]《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D]. 鲁法芹.山东大学 2011
[6]《安徽俗话报》研究[D]. 黄晓虹.安徽大学 2010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D]. 王刚.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 周宁.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D]. 王晴.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2]1927-1937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D]. 许伟伟.安徽大学 2016
[3]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研究(1931-1945)[D]. 李梦阳.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安徽农村教育研究(1927-1937)[D]. 潘婷婷.安徽大学 2014
[5]近代皖籍名人蔡晓舟研究[D]. 潘婧文.安徽大学 2013
[6]《少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 崔春雪.清华大学 2012
[7]马克思主义在河南的传播研究(1919-1927)[D]. 王永岩.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8]民国时期的安徽留学生[D]. 赵丽.福建师范大学 2010
[9]《安徽俗话报》研究[D]. 韩彩玲.河南大学 2009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 梁永.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61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261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