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指导下的延边民族团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1:13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指导下的延边民族团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族团结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和治理国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和东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多年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更加繁荣,民族关系始终融洽,民族干部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崭新局面; 本文力求从民族关系发展的高度,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事业进行研究,通过对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探析延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和政策三个方面成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连续四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个殊荣来之不易,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促成这种民族团结关系形成的原因,简单的说是“双向认同”,即跨境迁入的朝鲜族对中国的认同,以及中国对朝鲜族少数民族身份的认同。朝鲜族迁入东北后,在共同开发、保卫和建设中国东北边疆的过程中,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关系的坚实基础,确立了其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深入系统地分析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建议,探索延边地区加强民族团结关系的新举措,总结其先进经验并争取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而且这种经验的推广必将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展。但由于延边地区民族团结关系的经验只是一个个案,由于民族历史进程、民族风俗习惯、所处地域差别、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差异等因素的差别,所以在对其经验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只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在尊重相互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在“双向认同”的基础上,从心理上消除差异增进共性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增加文化共享,消除隔膜,彼此认同,从而形成各民族间和睦、团结的良好文化基础,使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民族团结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3;D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1.1 研究目的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及本论题的新意12-1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
  • 1.2.3 本论题的新意13
  • 1.3 研究方法13-15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5-20
  • 2.1 基本概念界定15-16
  • 2.1.1 民族15-16
  • 2.1.2 民族团结16
  • 2.2 民族团结的理论渊源16-20
  • 2.2.1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17-18
  • 2.2.2 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理论18-20
  • 第三章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实践与原因分析20-34
  • 3.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实践20-21
  • 3.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的原因分析21-34
  • 3.2.1 历史成因:“双向互动”、“双向认同”的历史传统21-25
  • 3.2.2 文化成因:相互融合的文化基础25-29
  • 3.2.3 政策成因:中央与地方正确的民族政策29-34
  • 第四章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的经验、各种因素与应对措施34-40
  • 4.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的经验34-35
  • 4.1.1、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根本保证34
  • 4.1.2、坚持把宣传教育与创建活动作为重要途径34
  • 4.1.3、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4
  • 4.1.4、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民族政策是有利措施34-35
  • 4.1.5、加强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队伍建设35
  • 4.2 影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的各种因素与应对措施35-40
  • 4.2.1 影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的各种因素35-37
  • 4.2.2 影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团结因素的应对措施37-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成哲;延边地区的“大跃进”运动及历史教训[J];延边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2 池明学;关于提高延边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3 朴东铉;对用好用活政策的几点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4 张熙Y@,田云杰;关于延边地区开拓俄罗斯市场情况的调查[J];延边党校学报;2003年06期

5 孙钟远;李兰;;延边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6 朴今海;郑小新;;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崔文香;杨丽慧;徐大成;赵红姬;;延边地区农村留守人口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2期

8 权春燕;;朝鲜族民族历史文化发展对延边地区经济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11期

9 刘创业;;试析20世纪初期延边地区的局势和交通[J];世纪桥;2013年09期

10 朱德海;;为延边的更大跃进而奋斗[J];中国民族;195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爱顺;;艺术资源与延边地区的发展[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琛;尤昕;姜春善;崔海霞;崔鲜花;金春花;金春梅;;延边地区健康人群Nelin基因相关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李彬;;试析延边农村的再现代化进程[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4 李允俊;李龙镇;韩龙男;;延边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策略[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南洙;钟照日;金永奎;金成吉;许松峰;;延边地区苜蓿生产基地建设初探[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6 李洪锡;;中方在“庚申年讨伐”前对延边地区朝鲜反日独立运动的庇护[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7 胡大勇;梁晚枫;;延边地区牧羊犬部分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测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占山;对开发具有文化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建议[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乔玲;探究边疆新形势下新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记者 贺冲 通讯员 宋春娟;吉林电力加快延边地区电网建设[N];中国电力报;2010年

4 记者 刘姗姗;延边地区对韩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N];吉林日报;2010年

5 汪涧 记者 高菲;省新闻出版局提升审批效能[N];吉林日报;2011年

6 李香花;创新融资模式 加大金融支持[N];金融时报;2013年

7 姜三童;把现代科技融入传统产业中[N];延边日报(汉);2012年

8 记者 肖玉敏;深圳企业考察团称赞延边是投资宝地[N];延边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朱振;30年,延边跨越3个百亿台阶[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董乐平 肖玉敏;产业带动的“华都模式”[N];延边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管延江;中国延边地区对韩国劳务输出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张超;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延边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4年

3 赵刚;社会主义制度在延边地区的确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芮杭;延边地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2 延龙俊;延边地区发展软件产业的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3 安东灿;延边地区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4 高席;延边地区同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5 白婷婷;延边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玄琳;延边地区中药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卞英花;盘骚哩在延边地区的演唱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8 张龙;论陶彬对朝鲜族社会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9年

9 李延淑;延边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10 崔胜华;延边地区农村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指导下的延边民族团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40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