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及新时代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07:4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便历经多重磨难,经过艰难探索,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其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民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优势。以抗战时期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例,共产党对当地民众实施了相应的动员工作,涉及民主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政策、军事动员策略、文化传播宣传等多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军参战,使得处在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队夹击之中的太行边区军民,有效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抵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的力量由弱到强,根据地的实力也得到了巩固,日益增大。由此可见,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党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有效动员。在本文的框架设计过程中,主要从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对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背景因素及发展历程进行探索,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了解。第二章重点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工作进行了阐述,涵盖了民主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政策、军事动员策略及文化传播宣传等方面。第三章中分析了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具体方式,以及动员的特点,表明共产党对民众进行的动员工作呈现出多...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重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硏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太行抗日根据地
1.5.2 民众动员
1.5.3 新时代
第一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背景因素及发展历程
1.1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宣传观
1.1.2 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和宣传观
1.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背景因素
1.2.1 太行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地域生态
1.2.2 地主豪绅掌握政权而民众处于无权状态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社会生态
1.2.3 太行山区民众心理的嬗变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心理生态
1.3 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发展历程
1.3.1 根据地开创之前的民众动员(1931.9——1937.10)
1.3.2 开创和准备时期的民众动员(1937.11——1938.4)
1.3.3 巩固和发展时期的民众动员(1938.5——1940.12)
1.3.4 战胜严重困难时期的民众动员(1941.1——1943.12)
1.3.5 全面建设发展和迎接抗战最后胜利时期的民众动员(1944.1—1945.9 )
第二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主要内容
2.1 政治方面
2.1.1 宣传“三三制”民主精神
2.1.2 引导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2.1.3 成立各种民众组织
2.2 经济方面
2.2.1 实施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2.2 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
2.2.3 掀起互助合作和大生产运动
2.3 军事方面
2.3.1 推行拥军优抗等政策激励参军
2.3.2 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组织参战
2.3.3 采取其他一系列策略动员支前
2.4 文化方面
2.4.1 增强革命文艺的宣传力度
2.4.2 推广普罗大众的文化教育
2.4.3 塑造模范人物的典型形象
第三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方式与特点
3.1 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
3.1.1 严密高效的组织网络
3.1.2 灌输渗透的思想播种
3.1.3 灵活生动的宣传教育
3.1.4 热火朝天的革命竞赛
3.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特点
3.2.1 物质激励和精神引导相结合
3.2.2 民族话语下的民主民生动员
3.2.3 战争动员与根据地建设并重
3.2.4 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动员
第四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经验成效及启示
4.1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经验成效
4.1.1 确立党的话语权威,争取民众的政治认同
4.1.2 保障民众利益,启发民众的民主意识
4.1.3 凝聚各阶级能量,整合各种政治资源
4.1.4 多种方式共同作用,推进边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启示
4.2.1 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
4.2.2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4.2.3 巩固各阶层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
4.2.4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网络,正确引导和发挥新媒体动员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三重向度[J]. 仲伟通,孙婕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06)
[2]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 赵大朋,简皎洁.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5)
[3]新时代我国的“三农”问题与应对策略[J]. 苟安经. 农业经济. 2018(09)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探析[J]. 谭培文,张忠友. 新视野. 2018(01)
[5]“新媒体政治动员”与国家安全研究述评[J]. 周宁,卜祥坤,谢贵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6]动员、民主与累进税: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之征收实态与逻辑[J]. 周祖文. 抗日战争研究. 2015(04)
[7]延安时期中共党报的抗战动员——以《新中华报》为例[J]. 金子求.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04)
[8]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J]. 李里峰.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3)
[9]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J]. 杨小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14(06)
[10]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J]. 李里峰.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1919-1949)[D]. 邵新顺.南开大学 2012
[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 张丽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太行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研究[D]. 王然.太原理工大学 2017
[2]论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D]. 薛启飞.浙江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03394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重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硏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太行抗日根据地
1.5.2 民众动员
1.5.3 新时代
第一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背景因素及发展历程
1.1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宣传观
1.1.2 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和宣传观
1.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背景因素
1.2.1 太行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地域生态
1.2.2 地主豪绅掌握政权而民众处于无权状态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社会生态
1.2.3 太行山区民众心理的嬗变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心理生态
1.3 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发展历程
1.3.1 根据地开创之前的民众动员(1931.9——1937.10)
1.3.2 开创和准备时期的民众动员(1937.11——1938.4)
1.3.3 巩固和发展时期的民众动员(1938.5——1940.12)
1.3.4 战胜严重困难时期的民众动员(1941.1——1943.12)
1.3.5 全面建设发展和迎接抗战最后胜利时期的民众动员(1944.1—1945.9 )
第二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主要内容
2.1 政治方面
2.1.1 宣传“三三制”民主精神
2.1.2 引导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2.1.3 成立各种民众组织
2.2 经济方面
2.2.1 实施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2.2 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
2.2.3 掀起互助合作和大生产运动
2.3 军事方面
2.3.1 推行拥军优抗等政策激励参军
2.3.2 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组织参战
2.3.3 采取其他一系列策略动员支前
2.4 文化方面
2.4.1 增强革命文艺的宣传力度
2.4.2 推广普罗大众的文化教育
2.4.3 塑造模范人物的典型形象
第三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方式与特点
3.1 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
3.1.1 严密高效的组织网络
3.1.2 灌输渗透的思想播种
3.1.3 灵活生动的宣传教育
3.1.4 热火朝天的革命竞赛
3.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特点
3.2.1 物质激励和精神引导相结合
3.2.2 民族话语下的民主民生动员
3.2.3 战争动员与根据地建设并重
3.2.4 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动员
第四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经验成效及启示
4.1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经验成效
4.1.1 确立党的话语权威,争取民众的政治认同
4.1.2 保障民众利益,启发民众的民主意识
4.1.3 凝聚各阶级能量,整合各种政治资源
4.1.4 多种方式共同作用,推进边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启示
4.2.1 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
4.2.2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4.2.3 巩固各阶层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
4.2.4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网络,正确引导和发挥新媒体动员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三重向度[J]. 仲伟通,孙婕妤.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06)
[2]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 赵大朋,简皎洁.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5)
[3]新时代我国的“三农”问题与应对策略[J]. 苟安经. 农业经济. 2018(09)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探析[J]. 谭培文,张忠友. 新视野. 2018(01)
[5]“新媒体政治动员”与国家安全研究述评[J]. 周宁,卜祥坤,谢贵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6]动员、民主与累进税:陕甘宁边区救国公粮之征收实态与逻辑[J]. 周祖文. 抗日战争研究. 2015(04)
[7]延安时期中共党报的抗战动员——以《新中华报》为例[J]. 金子求.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04)
[8]中国革命中的乡村动员:一项政治史的考察[J]. 李里峰. 江苏社会科学. 2015(03)
[9]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J]. 杨小明. 浙江社会科学. 2014(06)
[10]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J]. 李里峰.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1)
博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研究(1919-1949)[D]. 邵新顺.南开大学 2012
[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社会动员研究[D]. 张丽梅.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太行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研究[D]. 王然.太原理工大学 2017
[2]论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D]. 薛启飞.浙江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03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403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