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颜色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警示

发布时间:2017-05-06 20:10

  本文关键词:“颜色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警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颜色革命”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低成本、不流血的政变,它对当事国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西方国家以冷战的思维并打着“民主”的旗号干预和插手中亚地区国家内政的典型案例。“颜色革命”并未给中亚地区带来民主、和平、繁荣、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相反它实际上破坏了中亚地区的民主、和平和繁荣稳定。“颜色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内部来看,“颜色革命”当事国存在复杂的宗教问题、激烈的民族矛盾、经济发展问题和政权腐败问题;而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非政府组织,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当事国的地缘政治、能源资源引发的美俄角逐,以及“颜色革命”当事国的新闻舆论机构对“颜色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中亚地区“颜色革命”不仅给独联体国家敲响了警钟,还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指出,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因此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尤其是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对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颜色革命 中国共产党 执政能力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的背景9
  • 1.2 研究的意义9-10
  • 1.3 研究的现状10-12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4 研究的方法12-13
  • 第2章“颜色革命”发生国的基本概况13-21
  • 2.1“颜色革命”现象背后的本质13-15
  • 2.1.1“颜色革命”与革命运动的区别13-14
  • 2.1.2“颜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本质14-15
  • 2.2“颜色革命”产生的政治背景15-17
  • 2.2.1 南联盟“颜色革命”与苏联“颜色革命”15-16
  • 2.2.2 西方民主“陷阱”下的“颜色革命”16-17
  • 2.3“颜色革命”对发生国的影响17-21
  • 2.3.1“颜色革命”对独联体国家的影响17-19
  • 2.3.2“颜色革命”对阿拉伯国家影响19-21
  • 第3章“颜色革命”发生的历史成因21-30
  • 3.1“颜色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内部原因21-26
  • 3.1.1“颜色革命”发生国的民族宗教问题21-22
  • 3.1.2“颜色革命”发生国的经济发展问题22-23
  • 3.1.3“颜色革命”发生国的政权腐败问题23-25
  • 3.1.4“颜色革命”发生国的意识形态问题25-26
  • 3.2“颜色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外部原因26-30
  • 3.2.1 非政府组织对“颜色革命”的推动26-28
  • 3.2.2 美俄博弈对“颜色革命”的影响28-30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30-36
  • 4.1“四风”现象危及党的发展30-31
  • 4.1.1“四风”对党员干部先进性的腐蚀30-31
  • 4.1.2“四风”对党群关系的影响31
  • 4.2 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31-33
  • 4.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淡化31-32
  • 4.2.2 西方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32-33
  • 4.3 贪腐现象削弱党的领导33-36
  • 4.3.1 贪腐现象降低党的社会公信力33-34
  • 4.3.2 贪腐现象降低党的执政能力34-36
  • 第5章“颜色革命”警示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36-48
  • 5.1“颜色革命”警示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36-38
  •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36-37
  • 5.1.2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37-38
  • 5.2“颜色革命”警示下的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38-42
  • 5.2.1 提高全党拒腐防变能力38-40
  • 5.2.2 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40-41
  • 5.2.3 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作风41-42
  • 5.3“颜色革命”警示下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设42-45
  • 5.3.1 完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应对西方“民主陷阱”42-44
  • 5.3.2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抵制西方“政治渗透”44-45
  • 5.4“颜色革命”警示下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45-48
  •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3
  • 作者简介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岩;;“颜色革命”的警示[J];党史文汇;2005年12期

2 于时语;;“颜色革命”露出真颜色[J];南风窗;2005年23期

3 潘志平;石岚;;民主与“革命”——“颜色革命”后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4 张霞;;从“颜色革命”、“街头政治”论美国“民主化”战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张蕾;田月;杨棉;;浅析“颜色革命”爆发的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6 郭子贤;;颜色革命与街头政治的预防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02期

7 张西明;;发动“颜色革命” 美国手法翻新[J];东北之窗;2006年21期

8 关健斌;;颜色革命:一场“被民主”的政治游戏[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4期

9 李东;;哪些国家发生过“颜色革命”[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5期

10 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侯德芳;俞国斌;刘君涵;;从“颜色革命”、“清算历史”看大国博弈[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树华;;颜色革命、民主化误区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究[A];当代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常庆;;“颜色革命”中的民族因素[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张丹;;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和美国的文化侵略[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思科 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鼓噪“颜色革命” “致乱”不“治乱”[N];解放日报;2014年

2 华益文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对“颜色革命”为何乐此不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3 常青;中亚“颜色革命”与中国“红色旅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4 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大手法[N];中国财经报;2006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助理研究员 苏畅;后“颜色革命”时代的中亚[N];中国民族报;2007年

6 记者 肖玮邋林世钰;全国政法系统专题研讨班集体观看《颜色革命警示录》[N];检察日报;2008年

7 新闻所 张西明;美国发动“颜色革命”的十大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李鹏;褪色的“颜色革命”[N];学习时报;2006年

9 李立凡 李光(上海社会科学院)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色革命背后那只无形之手[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徐灿;保持高度警觉 维护长治久安[N];人民公安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玲;“颜色革命”警示下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段然全;“颜色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警示[D];吉林大学;2016年

3 王艳;“颜色革命”警示下的中国政治生态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学谦;试析中亚地区“颜色革命”及中国战略应对[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利安;“颜色革命”中政府与媒体的关系[D];暨南大学;2011年

6 黄丹;“颜色革命”背后的大国博弈及其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7 张慧红;试析“颜色革命”与中国应对美国“全球民主”战略之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达;“颜色革命”及其对俄罗斯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9 张科研;独联体“颜色革命”的原因、实质及启示[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周世伟;“颜色革命”的国际效应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颜色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警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49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3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