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12:0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建立国家形态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内有着相对安全稳定的活动空间,纪念活动得以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借由纪念活动这一重要载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良好形象,建构集体记忆,强化人们的历史意识,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极大地宣传鼓动民众投身革命和生产运动中,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民党的谣言散布以及“围剿”战争的步步紧逼,中共举行纪念活动既是协调中苏关系,赢得国际支援的需要,也是构建政权合法性,推广成功样本,表达政策方针,整合各方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和人力来壮大革命根据地,打赢反“围剿”战争的需要。这个时期的纪念活动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活动方式,活动形式十分丰富,大致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纪念方式: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艺术纪念、空间纪念,包括群众集会、示威游行、纪念文章、专刊特辑、通电、演讲、标语、口号、修建纪念设施、举办纪念展览、出版墙报壁报、散发纪念传单等等。这些纪念形式并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交织进行,各具特色,共同发挥作用。中国共...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以纪念活动为载体,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二)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纪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与资料概况
(一)纪念活动的内涵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及其纪念活动
(三)资料概况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缘起
一、构建政权合法性,塑造正义形象的需要
二、协调国际关系,赢得认可支持的需要
三、进行宣传鼓动,表达政策方针的需要
四、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凝心聚力的需要
五、强化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第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方式
一、会议纪念
(一)纪念大会
(二)纪念招待会
二、文本纪念
(一)发表宣言、通告
(二)制作标语口号、传单、小册子
(三)出版特辑专刊,发表纪念文章或社论
三、行为纪念
(一)纪念阅兵
(二)纪念游行
(三)纪念与生产相结合
四、艺术纪念
(一)文艺晚会
(二)体育比赛
(三)红色歌谣、戏剧
五、空间纪念
(一)修建纪念设施
(二)制作纪念符号
(三)举办纪念展览
第三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内容
一、对重要人物的纪念
(一)对马克思的纪念
(二)对列宁的纪念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纪念
(一)对十月革命的纪念
(二)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三、对重大节日的纪念
(一)“八一”建军节的纪念
(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
(三)“三八”妇女节的纪念
四、其它纪念活动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与不足之处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
(一)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进一步塑造了党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动员广大军民投入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
(四)进一步建构集体记忆和强化历史意识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不足之处
(一)纪念活动中存在着“左”倾冒进
(二)纪念方式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作风
第五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特点
(一)纪念目的具有革命性和阶级性
(二)纪念主体具有组织性和群众性
(三)纪念方式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
(四)纪念过程具有艰难性和斗争性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当代启示
(一)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纪念内容和方式
(二)依托楷模力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三)弘扬纪念文化,传承纪念活动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大节日纪念活动述论(1932-1934)[J]. 张泽宇. 苏区研究. 2018(06)
[2]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话语的建构[J]. 陈金龙. 历史研究. 2018(04)
[3]中共“五一”纪念话语建构及政治功能分析(1921~1949)[J]. 许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4]《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纲[J]. 王员,罗奇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马克思纪念活动[J]. 严运楼,汪青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7)
[6]仪式、记忆与象征: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角——评陈金龙新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J]. 胡国胜.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8(03)
[7]中央苏区时期的纪念活动初探——以《红色中华》《斗争》为中心的探讨[J]. 吴强.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8]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J]. 李东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9]“八一”建军节形塑的历史考察(1927~1934)[J]. 张宏卿.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7(06)
[10]从记忆之场到仪式——现代装置之下文化记忆的可能性[J]. 蓝江. 国外理论动态. 2017(12)
博士论文
[1]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傅薇.华南理工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公信形象塑造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启示[D]. 张玉象.江西农业大学 2018
[2]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研究[D]. 陈晗.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3]抗战时期的“七一”纪念与党的形象塑造研究[D]. 赵宇.青海民族大学 2016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D]. 徐冰.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5
[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研究[D]. 胡国胜.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0595
【文章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以纪念活动为载体,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二)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纪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与资料概况
(一)纪念活动的内涵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及其纪念活动
(三)资料概况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缘起
一、构建政权合法性,塑造正义形象的需要
二、协调国际关系,赢得认可支持的需要
三、进行宣传鼓动,表达政策方针的需要
四、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凝心聚力的需要
五、强化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第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方式
一、会议纪念
(一)纪念大会
(二)纪念招待会
二、文本纪念
(一)发表宣言、通告
(二)制作标语口号、传单、小册子
(三)出版特辑专刊,发表纪念文章或社论
三、行为纪念
(一)纪念阅兵
(二)纪念游行
(三)纪念与生产相结合
四、艺术纪念
(一)文艺晚会
(二)体育比赛
(三)红色歌谣、戏剧
五、空间纪念
(一)修建纪念设施
(二)制作纪念符号
(三)举办纪念展览
第三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内容
一、对重要人物的纪念
(一)对马克思的纪念
(二)对列宁的纪念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纪念
(一)对十月革命的纪念
(二)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三、对重大节日的纪念
(一)“八一”建军节的纪念
(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
(三)“三八”妇女节的纪念
四、其它纪念活动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与不足之处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
(一)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进一步塑造了党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动员广大军民投入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
(四)进一步建构集体记忆和强化历史意识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不足之处
(一)纪念活动中存在着“左”倾冒进
(二)纪念方式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作风
第五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特点
(一)纪念目的具有革命性和阶级性
(二)纪念主体具有组织性和群众性
(三)纪念方式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
(四)纪念过程具有艰难性和斗争性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当代启示
(一)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纪念内容和方式
(二)依托楷模力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三)弘扬纪念文化,传承纪念活动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重大节日纪念活动述论(1932-1934)[J]. 张泽宇. 苏区研究. 2018(06)
[2]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话语的建构[J]. 陈金龙. 历史研究. 2018(04)
[3]中共“五一”纪念话语建构及政治功能分析(1921~1949)[J]. 许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4]《红色中华》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纲[J]. 王员,罗奇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马克思纪念活动[J]. 严运楼,汪青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07)
[6]仪式、记忆与象征: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视角——评陈金龙新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J]. 胡国胜.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8(03)
[7]中央苏区时期的纪念活动初探——以《红色中华》《斗争》为中心的探讨[J]. 吴强.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8]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的纪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J]. 李东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9]“八一”建军节形塑的历史考察(1927~1934)[J]. 张宏卿.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7(06)
[10]从记忆之场到仪式——现代装置之下文化记忆的可能性[J]. 蓝江. 国外理论动态. 2017(12)
博士论文
[1]政治仪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 傅薇.华南理工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公信形象塑造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启示[D]. 张玉象.江西农业大学 2018
[2]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研究[D]. 陈晗.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
[3]抗战时期的“七一”纪念与党的形象塑造研究[D]. 赵宇.青海民族大学 2016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D]. 徐冰.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5
[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研究[D]. 胡国胜.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30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53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