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从《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论战看中国共产党话语权的建构(1941-1948)

发布时间:2022-01-05 15:11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任何一个政党和组织团体想要向其内部成员及公众、社会传达其价值理念和思想主张,并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要掌握话语权。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话语权的掌握和建构。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以党报《新华日报》为宣传载体,和自称“超党派”、实则依附国民党的《大公报》围绕“中共抗战问题”“国共内战问题”“东北局势问题”这三个重要的问题分别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广泛宣传其政治理念和革命思想,力倡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反对内战、政治民主、和平建国等主张,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并最终成功赢得了话语权。本文主要通过深入分析《新华日报》和《大公报》之间的舆论斗争来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这场论战,探讨这场论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总结这场论战中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历史经验,得出这场论战对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启示,为新时代话语权的建构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所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该课题的选题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等,并对两报之间的论战作总... 

【文章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两报论战的背景
    第一节 《新华日报》和《大公报》的概况
        一、《新华日报》概况
        二、《大公报》概况
    第二节 两报论战的历史渊源
        一、《大公报》和共产党的历史恩怨
        二、《大公报》和国民党的相互配合
    第三节 论战中的四位关键报人
        一、周恩来:有理有据的论战者
        二、陆定一:尊重事实的论战者
        三、张季鸾:报恩主义的论战者
        四、王芸生:厌战求和的论战者
第二章 两报论战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第一节 第一次论战:关于中共抗战问题的论战
        一、国共两党就中条山战事发生争论
        二、《大公报》主动参与并挑起论战
        三、《新华日报》列举战绩回应指责
        四、《大公报》的持续对抗与矛盾角色
    第二节 第二次论战:关于国共内战问题的论战
        一、国民党发动内战并推卸责任
        二、《大公报》积极配合持续向中共发难
        三、《新华日报》据理力争果断回击
    第三节 第三次论战:关于东北局势问题的论战
        一、《大公报》坚持反共反苏的论调
        二、东北战事刺激《大公报》的神经
        三、《新华日报》驳斥谬论揭露事实
    第四节 两报论战的结果
        一、《大公报》逐渐式微并转变立场
        二、中国共产党成功赢得话语权
    第五节 两报论战的意义
        一、有利于稳固一致抗日的大局
        二、有利于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三、深刻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第三章 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目标和实现方式
    第一节 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目标
        一、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
        二、实现政治思维与学术思维的有机结合
        三、实现革命话语与大众话语的交流互动
    第二节 话语权建构的实现方式
        一、顺应时代要求,保持先进性
        二、利用意见领袖,增强权威性
        三、把握传播时机,注意时效性
        四、综合传播技巧,发挥灵活性
        五、引导公众参与,具有贴近性
第四章 论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语权建构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二、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话语权的建构
    三、根据时代主题不断创新话语体系
    四、正确处理主流话语与流行话语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历史基础及现实启示[J]. 徐立波,朱小玲.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8(09)
[2]周恩来与《新华日报》[J]. 胡平原.  文史月刊. 2018(04)
[3]1938—1947年《新华日报》发展的历史考察[J]. 刘兴旺.  福建党史月刊. 2017(01)
[4]“不投降论”——中国新闻报刊在首都南京失陷后的反应与评论[J]. 经盛鸿.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5)
[5]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建构的历史考察——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为中心[J]. 许冲.  现代哲学. 2015(04)
[6]“革命话语”下的政治总动员——兼论《新民主主义论》[J]. 樊洁亚.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5(03)
[7]《新华日报》舆论引导的艺术性研究——以“重庆谈判”为例[J]. 杨莉菊,伍婷.  今传媒. 2014(10)
[8]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型[J]. 唐爱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4(05)
[9]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研究[J]. 解春霞.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S4)
[10]媒介对受众认知的作用探析——以传播学和舆论学为视角[J]. 邓雯.  科技传播. 2014(15)

博士论文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 韩伟.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2]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 杨昕.天津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共产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D]. 陈一收.福建师范大学 2012
[4]南京国民政府新闻出版立法研究[D]. 张莉.华东政法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当代启示[D]. 杜南芬.福建师范大学 2017
[2]《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副刊抗战话语比较[D]. 冯晓旭.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同题新闻抗战话语比较[D]. 卢晓.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延安办报与重新办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政治动员比较研究(1942-1945)[D]. 陈晓静.安徽大学 2016
[5]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共识动员比较[D]. 王亚隽.湖南师范大学 2016
[6]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战争动员研究[D]. 陈雅露.湖南师范大学 2015
[7]论武汉时期《新华日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D]. 陈寒寒.华中师范大学 2015
[8]抗战胜利前后《大公报》舆论立场转变研究[D]. 王晓东.西南大学 2014
[9]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副刊上的文艺论争[D]. 敦枫.重庆大学 2012
[10]“使用与满足”:浅析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受众影响[D]. 毛婷婷.重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70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570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e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