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新时代监察制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3 20:26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共查处中管干部三百余人、厅局级干部九千余人、县处级干部七万余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1)但是,要实现不能腐、不愿腐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全党全国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反腐败工作的高压态势,形成全民共同反腐的新局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产生前所未有的震慑效果,建立合理高效的监察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重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阳光透明型政府。监察制度改革是事关我国顶层设计的制度改革。从中央的决定来看,监察权整合了检察机关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权以及行政机构内部的行政监察权,通过监委与纪委合署办公使其获得了纪律检察的职能。此次国家监察制度改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继续整合过往各自为战的监察力量,建立集中统一运转的监察体系;二是增强监察机关及其人员的专业性,切实提升监察人员履职能力;三是保持监察工作的独立性,保障监察权不受其它权力干扰;四是着力实现依法监察,通过监察工作贯穿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五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监察制度高效稳定运转。监察委员会作为位高权重的权力机关,需要面对权力整合...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创新点
二、新时代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反腐败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1、新形势出现新的腐败特点
        2、过去的监察制度自身存在局限性
    (二)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
        2、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新时代监察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特点
    (一)新时代监察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改革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
        3、纪委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
        4、推动巡视制度常态化、制度化
    (二)新时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强制性
        2、经验的继承性
        3、方法的前瞻性
        4、制度的完整性
四、新时代监察制度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监察委员会的定位问题
        1、监察委员会的地位与性质
        2、监察委员会的特性
    (二)监察权行使中的边界问题
        1、监察权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2、监察权的行使不能侵犯其他国家权力
        3、监察权的行使要充分保障人权
    (三)监察委员会权力制约的问题
        1、监察机关自身的绝对权力会产生严重的腐败
        2、对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和制约要防止“过犹不及”
        3、监察委员会权力的行使需要外部力量的制约与监督
五、进一步深化监察制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持续稳定推进监察制度改革
        1、以史为鉴推进监察制度改革
        2、保障监察委员会独立开展工作
        3、树立监察委员会的权威
        4、严格建立新时代的监察队伍
    (二)确定监察权的职能与地位
        1、明确监察权程序性权力的地位
        2、严防监察权职能越界
        3、完善党政分工的监察制度架构
    (三)从严治党实现监察体系全覆盖
        1、坚持依法治国、从严治党
        2、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完善巡视巡察战略格局
        4、全力推进派驻纪检组全覆盖
        5、倡导全民参与监察理念
    (四)监督和制约监察权的行使
        1、完善国家监察的法律制度规范
        2、坚持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3、完善监察制度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4、形成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
        5、推动监察信息的披露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55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655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