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热点。当代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支撑力量和促进因素。同时,科学技术也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历经了旧社会的洗礼、战争的冲击,全国上下民生凋敝,满目疮痍。薄弱的人才队伍、破旧不堪的科研基础设施、残缺不全的科研机构和完全脱离实际的科技政策,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科技工作一片狼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这一难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科技的重要观点,形成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于我国恢复与发展科技事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借鉴。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形成条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新中国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科技创新薄弱的科技基础;新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 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的基本目标;科技创新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科技创新的方针和原则。 第三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局限性及现实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第一代领导集体 科技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22;D26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0
- 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条件10-19
- (一) 新中国科技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10-13
- 1.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10-12
- 2.科学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因素12-13
-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技既要独立自主,又要积极争取外援13
- (二) 新中国科技创新的薄弱基础13-15
- 1.科技人才匮乏13-14
- 2.科研机构残缺14
- 3.科研能力薄弱14-15
- (三) 新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环境15-19
- 1.新科技革命的强烈冲击15-17
- 2.“冷战”形势与中苏关系恶化的巨大挑战17-19
- 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19-29
- (一) 科技创新的基本目标: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19-20
- (二) 科技创新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0-22
- 1.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20-21
- 2.依靠广大的知识分子队伍21-22
- (三) 科技创新的方针和原则22-29
-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2-24
- 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24-25
- 3.跳跃发展、重点突破的方针25-26
- 4.科技发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26-27
- 5.科技革命与制度革命相结合的原则27
- 6.倡导科技创新精神与实施科技策略相结合的原则27-29
- 三、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局限性及现实启示29-42
- (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局限性29-37
- 1.科技创新功能的政治化29-31
- 2.科技发展速度的非理性31-32
- 3.科技人才政策的波动性32-33
- 4.科技发展模式的单一性33-34
- 5.科技交流政策的封闭性34-35
- 6.科技体制机制的僵化性35-37
- (二)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的现实启示37-42
- 1.坚持党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领导地位37-38
- 2.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8
- 3.加强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38-39
- 4.坚持稳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39
- 5.坚持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道路39-40
- 6.坚持自主创新与科技开放相结合的原则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4
- 后记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陈林;吴天德;;产业结构变动与制度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8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9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10 潘艳红;;论行政垄断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时红秀;张亦工;;合作定价权:农民如何提高对土地的产权实施能力[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章于芳;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接管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国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会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8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