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内部控制与高管腐败
发布时间:2025-01-01 03:36
高管腐败,不仅是代理问题的极端表现,而且是腐败从政府官僚系统向企业组织渗透的鲜明例证。并且,由于高管掌握着企业资源的直接使用权,与官员腐败相比,其腐败行为的内涵也有所扩充:不仅包括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明显违法违规的显性腐败,还包括利用公款进行奢靡职务消费等尚未明显触犯法律的隐性腐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我国,国有企业高管的贪腐犯罪与不正之风所带来的危害丝毫不亚于官员腐败:不仅直接构成代理成本而贬损企业价值,更损害了所有公众的利益,抹黑国有企业的形象,危害公有制的合法性,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如何有效治理高管腐败问题,是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以及国有企业改革都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各领域的腐败予以打击与惩治,而且已经就“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治理思路达成了共识,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反腐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制度反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靠的不是某个单一制度,而是一套系统整合的制度体系。根据系统理论,决定系统整体行为的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整体性特征要求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应该以...
【文章页数】:2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高管腐败
1.2.2 政府审计
1.2.3 内部控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高管腐败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
2.1.1 高管腐败的诱因
2.1.2 高管腐败的治理
2.2 政府审计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2.2.1 治理机理分析
2.2.2 治理效果检验
2.3 内部控制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
2.4.1 基于审计定价模型的相关研究
2.4.2 基于代理问题框架的相关研究
2.5 简要评述 3 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综合治理高管腐败的理论框架
3.1 高管腐败的根本诱因分析
3.1.1 寻租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管理层权力理论
3.2 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控权逻辑
3.2.1 监督控权
3.2.2 制约控权
3.3 综合治理理论框架的搭建 4 政府审计及其功能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政府审计治理高管腐败的整体作用分析
4.1.2 政府审计治理高管腐败的具体作用路径分析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度量
4.2.2 模型构建
4.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DID适用性检验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多元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更换超额在职消费的度量方式
4.4.2 采用未被审央企作为对照组
4.4.3 更换显性腐败配对样本的匹配比例
4.4.4 消除十八大反腐的宏观影响
4.4.5 采用PSM样本
4.4.6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4.5 进一步分析
4.5.1 区分不同腐败类型
4.5.2 区分不同审计力度
4.5.3 引入高管权力变量
4.5.4 高管薪酬的替代性解释 5 内部控制及其缺陷修复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1.1 内部控制治理高管腐败的机理分析
5.1.2 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影响高管腐败的机理分析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度量
5.2.2 模型构建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更换超额在职消费的度量方式
5.4.2 更换显性腐败配对样本的匹配比例
5.4.3 更换内部控制指数中位数的定义方式
5.4.4 更换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样本容量
5.4.5 消除十八大反腐的宏观影响
5.4.6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5.5 进一步分析
5.5.1 区分不同腐败类型
5.5.2 引入高管权力变量
5.5.3 细分五要素的治理效果 6 政府审计、内部控制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1.1 替代关系分析
6.1.2 互补关系分析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更换超额在职消费的度量方式
6.4.2 更换显性腐败配对样本的匹配比例
6.4.3 更换内部控制指数中位数的定义方式
6.4.4 更换内部控制的分组方式
6.4.5 消除十八大反腐的宏观影响
6.4.6 采用PSM样本
6.5 进一步分析
6.5.1 互补关系中是否掺杂了中介效应
6.5.2 互补关系是否延长了治理效果的持续期间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22000
【文章页数】:2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高管腐败
1.2.2 政府审计
1.2.3 内部控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高管腐败的诱因及其治理研究
2.1.1 高管腐败的诱因
2.1.2 高管腐败的治理
2.2 政府审计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2.2.1 治理机理分析
2.2.2 治理效果检验
2.3 内部控制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研究
2.4.1 基于审计定价模型的相关研究
2.4.2 基于代理问题框架的相关研究
2.5 简要评述 3 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综合治理高管腐败的理论框架
3.1 高管腐败的根本诱因分析
3.1.1 寻租理论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管理层权力理论
3.2 政府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控权逻辑
3.2.1 监督控权
3.2.2 制约控权
3.3 综合治理理论框架的搭建 4 政府审计及其功能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政府审计治理高管腐败的整体作用分析
4.1.2 政府审计治理高管腐败的具体作用路径分析
4.2 研究设计
4.2.1 变量度量
4.2.2 模型构建
4.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DID适用性检验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多元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更换超额在职消费的度量方式
4.4.2 采用未被审央企作为对照组
4.4.3 更换显性腐败配对样本的匹配比例
4.4.4 消除十八大反腐的宏观影响
4.4.5 采用PSM样本
4.4.6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4.5 进一步分析
4.5.1 区分不同腐败类型
4.5.2 区分不同审计力度
4.5.3 引入高管权力变量
4.5.4 高管薪酬的替代性解释 5 内部控制及其缺陷修复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1.1 内部控制治理高管腐败的机理分析
5.1.2 内部控制缺陷修复影响高管腐败的机理分析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度量
5.2.2 模型构建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更换超额在职消费的度量方式
5.4.2 更换显性腐败配对样本的匹配比例
5.4.3 更换内部控制指数中位数的定义方式
5.4.4 更换内部控制缺陷修复的样本容量
5.4.5 消除十八大反腐的宏观影响
5.4.6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5.5 进一步分析
5.5.1 区分不同腐败类型
5.5.2 引入高管权力变量
5.5.3 细分五要素的治理效果 6 政府审计、内部控制对高管腐败的治理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6.1.1 替代关系分析
6.1.2 互补关系分析
6.2 研究设计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多元回归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4.1 更换超额在职消费的度量方式
6.4.2 更换显性腐败配对样本的匹配比例
6.4.3 更换内部控制指数中位数的定义方式
6.4.4 更换内部控制的分组方式
6.4.5 消除十八大反腐的宏观影响
6.4.6 采用PSM样本
6.5 进一步分析
6.5.1 互补关系中是否掺杂了中介效应
6.5.2 互补关系是否延长了治理效果的持续期间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22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402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