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井冈山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2 20:02

  本文关键词:井冈山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到最后夺取政权的成功之路。本文通过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作为起点,从这个原点开始,开启了拓展分析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最初思想起源,从建党一大以来,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无数仁人志士在求索中国未来前途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此间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中的先进分子求索之路并未因为直面困难甚至是死亡而中止,反倒是各种困难激励了这些早期共产党人不断为中国完全独立努力奋斗,以期最后之富强民主,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正是在这种点滴精神的积累和鼓舞下,以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瞿秋白、邓中夏等早期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趁势而上,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汇聚成了一道一往无前的思想洪流,这股洪流也迅速席卷荆襄大地,配合那时的师俄风潮,让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断壮大,而也正是此时,共产国际推行的城市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华大地试验却出现水土不服,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节节败退,正当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失败边缘的时候,党的生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毛泽东站了出来,他把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论连续失败的泥潭拉了出来,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来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危亡最后走向了复兴。 本文正是从中国共产党复兴的这个起点着手研究,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切入点,研究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早期共产党领导人是如何在当时困境中探索除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而作为中国革命成功的模式,井冈山道路的确立和传承不仅仅是因为其本身具有强大革命正能量,更是因为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产党人指导思想,并把它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而这正是井冈山道路的题中之义,不仅仅如此,井冈山道路的传承也和后来中央苏区模式、延安道路是一脉相承的,正是这些革命模式的集合体组成了中国革命最广泛的成功范式,即井冈山道路。除此之外,与之伴随而来的井冈山精神更是为井冈山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助推力,本文通过对井冈山道路的萌芽研究为起点,然后进一步延伸到井冈山道路的燎原模式及精神的传承,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给中国带来的不是思想上的转变,更是实践中的尝试与求真,是一条真正符合中国自己的成功之路,,而笔者尝试把二者相结合起来阐述,通过对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来阐述井冈山道路伟大意义,它是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精神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导论8-16
  • 1.1 选题意义8-9
  • 1.1.1 理论意义8
  • 1.1.2 实践意义8-9
  • 1.2 学术史回顾9-14
  • 1.2.1 改革开放前对井冈山道路的学术研究9
  • 1.2.2 改革开放后对井冈山道路的学术研究9-14
  • 1.3 本课题研究生的思路及方法14-15
  • 1.3.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14
  • 1.3.2 本课题研究研究的方法14-15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15-16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15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15-16
  • 1 井冈山道路的思想萌芽与理论准备16-55
  • 1.1 毛泽东“上山”的思想萌芽16-26
  • 1.1.1 毛泽东“上山”思想萌芽的背景16-19
  • 1.1.2 毛泽东“上山”思想的萌芽19-20
  • 1.1.3 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意义及作用20-26
  • 1.2 中共早期领导人对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准备26-55
  • 1.2.1 毛泽东对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准备26-35
  • 1.2.2 其他早期中共领导人对井冈山道路的理论准备35-55
  • 2 井冈山道路的内涵及形成55-93
  • 2.1 井冈山道路的科学内涵及探索55-63
  • 2.2 井冈山道路形成的条件63-93
  • 2.2.1 群众动员与参与63-75
  • 2.2.2 军事斗争组织与支撑75-78
  • 2.2.3 党的领导与保证78-83
  • 2.2.4 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83-93
  • 3 井冈山道路的影响及价值地位93-111
  • 3.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及价值93-99
  • 3.2 中央苏区的影响及意义99-102
  • 3.3 延安道路的影响及评价102-107
  • 3.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及其成就107-111
  • 4 井冈山道路的精神内涵及其传承意义111-123
  • 4.1 各个时期对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提炼111-118
  • 4.2 井冈山精神传承意义118-123
  • 结语123-125
  • 参考文献125-134
  • 致谢134-13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春;;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05期

2 王玉平;民主革命时期刘少奇工运思想发展轨迹[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3 杨纯;;浅析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J];传承;2007年06期

4 徐晓林;国民革命时期恽代英对农民问题的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5 余伯流;;井冈山精神再解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崔国才;1921—1927:中国共产党对军事理论的探索[J];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7 李义生;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在井冈山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8 白应华;论蔡和森中国革命战略策略思想及实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李忠;涂微微;;胡锦涛同志关于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论述及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05期

10 刘付春;;井冈山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之作[J];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立秋;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工人阶级问题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井冈山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4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444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