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8 18: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对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的诞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马克思群众观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及不断兴起的群众革命运动则催化了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和诞生。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是一个认识逐渐积累的过程,期间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群众观的发展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力量,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社会变革以及价值利益的主体,实践是发挥人民群众力量的关键,实现人的解放是人民群众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群众观自传播到中国就为中国共产党所接纳和吸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就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群众观点,他提出人民群众是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在继承群众观传统的基础上,也对我国的群众路线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新的群众观内涵,扩大了群众基础,还提出要尊重群众创新的观点;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胡锦涛则进一步梳理和升华了前人的理论,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为民的观点,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到了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则始终倡导党的作风建设,强调要加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实践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使我们在复杂的形势中能够从容应对,历史的经验告诫党要与时俱进坚定不移的贯彻群众路线、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群众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工作能力的建设,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路线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马克思 群众观 中国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1;D2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柴观珍,肖安邦;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0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460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a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