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5:09

  本文关键词: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共产党 中苏论战 话语


【摘要】:中苏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是罕有的与国外共产党的论战,其对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道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论战是从1956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央会议讨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并决定写重头文章表明观点开始,历时十年,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派代表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而结束,也称为“十年论战”。中苏论战中,中苏两党主要是集中在文字上的论战,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也从中苏友好同盟时期的话语变为了中苏论战时期对立的话语。全文以中苏论战中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数篇文章的定量研究为切入点,从而对关于中苏论战的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文章的第二部分对中苏论战的发展过程及其分歧的焦点进行了分析,主要讨论了中苏两党在中苏论战中“论什么”的问题。 二、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对中苏论战时的中国的社会语境进行分析,从社会语境的侧面解决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论”的问题。 三、文章的第四、五、六等三个部分则从中苏论战中现存的文献资料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语篇,从语篇中话语的结构、表述、策略、风格等的研究中,展现和探究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怎么论”的问题。 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话语变迁所造成的影响,探索当时和论战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中苏论战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从侧面充分展示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在话语上探索拥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的过程及其在这一探索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的话语自信和理论自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苏论战 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7;D35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一、导言9-20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10
  • 1、理论意义9-10
  • 2、实践意义10
  • (三) 文献综述10-17
  • 1、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11-14
  • 2、苏联及俄罗斯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14-15
  • 3、西方学者对中苏论战的研究成果15-16
  • 4、文献综述总结16-17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8
  • 1、“中苏论战”起止时间的界定17-18
  • 2、“话语”概念的界定18
  • (五) 研究方法18-20
  • 1、文献研究法18
  • 2、内容分析法18-19
  • 3、统计分析法19-20
  • 二、中苏论战的发展过程及其分歧焦点分析20-28
  • (一) 中苏论战前的潜伏期20-21
  • (二) 中苏论战的全面爆发21-23
  • (三) 中苏论战分歧的焦点23-26
  • (四) 中苏论战的结果26-28
  • 三、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语境分析28-38
  • (一) 严重苏化的社会语境28-35
  • 1、社会语境自上而下的苏化28-32
  • 2、社会语境自下而上的苏化32-35
  • (二) 独立自主的社会语境的萌发35-38
  • 四、中苏论战中具体语篇的统计分析38-51
  • (一)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分析38-42
  • (二) 《列宁主义万岁》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分析42-46
  • (三) “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分析46-51
  • 1、“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标题的话语分析46-47
  • 2、《苏共领导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中的话语分析47-51
  • 五、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策略分析51-59
  • (一) 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说服力策略51-54
  • 1、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论断的引用策略52-53
  •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话语策略53-54
  • (二) 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感染力策略54-55
  • (三) 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渗透力策略55-59
  • 1、由表及里的话语分析策略56-57
  • 2、论战文章中分歧指向变迁的话语策略57-58
  • 3、话语攻击性的表述策略58-59
  • 六、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风格分析59-62
  • (一) 浓厚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对抗性的话语风格59
  • (二) 浓重的理论性的话语风格59-60
  • (三) 强烈的攻击性的话语风格60-62
  • 七、中苏论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话语变迁的影响分析62-68
  • (一) 对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62-64
  • (二) 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64-65
  • (三) 对中国共产党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65
  • (四)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65-66
  • (五) 对中国共产党政党认同的影响66-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3
  •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73-74
  • 致谢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明复;;60年代中苏两党关系是如何中断的[J];百年潮;2008年08期

2 张泽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共党员留学苏联述论[J];党的文献;2010年04期

3 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J];党的文献;1998年02期

4 赵万钧;浅谈中共八大对“苏联模式”的突破[J];党史博采;1997年02期

5 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3期

6 柳迪善;;苏联电影在中国——五十年代的考察[J];电影艺术;2008年04期

7 丁明;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的对话[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2期

8 江沛,王洪学;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03期

9 李合敏;邓小平论新型党际关系四项原则[J];鄂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陆南泉;工业和建筑业的大改组[J];世界历史;198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政;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本文编号:558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558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c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