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23:23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晋察冀 干部品德 教育 经验


【摘要】: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是坚持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品德教育,锻造纯洁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抗日民主事业提供坚强的保证。共产主义品德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劳动人民的共同美德,是最高尚最先进的品德。它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品德科学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品德规范体系的内容,阐明了品德教育、品德修养的实质和方法等等,这就为加强品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促进精神文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加强党员干部的品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党的威信的需要,是中国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对共产党员开展共产主义品德教育。晋察冀边区在吸收苏区干部品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干部品德教育体系和制度。其中干部教育的形式包括干部训练班教育、干部学校教育、在职干部教育。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是随着其抗日形势的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根据地对干部的需要而发展的,历经了兴起和初步发展阶段、完善和高潮阶段、继续发展阶段。而且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教育的品德保证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具体的政治形势,制定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及侧重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在职干部教育与干部训练班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长期共存、互相配合,培养提高了干部的综合素质,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的中坚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晋察冀边区的党员干部品德教育为当今乃至今后的干部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品德的论述,从中国古代对品德观的要求、共产主义的品德科学观等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进行品德教育的伟大意义。第二部分是研究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历程,研究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原因,从共产主义的科学品德观出发,了解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干部品德教育,然后通过总结进一步分析当前党保持良好的道德品格对于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作用。第三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研究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回顾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历史过程,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中国人民顺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品德教育。对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基本历程探究,对当前的党员干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晋察冀 干部品德 教育 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2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0
  • 引言10-15
  • (一)选题缘由10-12
  • (二)研究现状12-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一、关于品德观的基本论述15-19
  • (一) 中国古代品德观的要求15-16
  • (二) 共产主义的品德科学观16-19
  • 二、晋察冀边区加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历程探究19-36
  • (一) 晋察冀边区加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原因19-22
  • 1. 边区党组织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19-20
  • 2. 投机异己分子的存在需要纯洁党员干部队伍20-21
  • 3. 党员队伍迅速发展,,需要提高党员干部的质量21-22
  • (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基本概况22-31
  • 1. 晋察冀边区初创阶段的党员干部品德教育22-24
  • 2. 晋察冀边区巩固与迅速发展阶段的党员干部品德教育24-28
  • 3. 晋察冀边区恢复发展阶段及战略反攻阶段的党员干部品德教育28-31
  • (三)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31-36
  • 1. 通过开展党内整风进行党员干部品德教育31-32
  • 2. 通过开办党校及训练班开展党员干部品德教育32-34
  • 3. 运用典型教育法开展党员干部品德教育34
  • 4. 运用多重方式开展党员干部品德教育34-36
  • 三、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36-42
  • (一)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历史经验36-39
  • 1. 党组织的领导和重视是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保证36-37
  • 2. 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核心37-38
  • 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推进党员干部品德教育38
  • 4. 坚持教育与生产、斗争相结合38-39
  • (二)晋察冀边区党员干部品德教育的启示39-42
  • 1. 新时期必须坚持把党员干部品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39-40
  • 2. 新时期党员干部品德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40
  • 3. 新时期党员干部需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40
  • 4. 新时期党员干部品德教育必须坚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50
  • 后记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宋传伟;孙素雯;;浅谈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冬学运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4 郑立柱;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冀中联庄会工作述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孙红;林希逸以儒解庄及其原因[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6 曹瑞娟;;宋代山水诗中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美韵[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7 庞万里;二程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李春青;《三国演义》的启示——谈谈历史题材创作的“边界”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朱汉国,李小尉;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高叶青;;范祖禹交游考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非;;新中国高等学校助学制度演进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王卫平;;革命根据地医学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董江爱;;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村政改革[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孙克诚;;中国“和”思想的内涵及其正义探论[A];和文化学刊(2011-2012)[C];2012年

6 李星;;论朱熹的诚信观及其对和谐海西建设的启示[A];2011第七届海峡两岸端午龙舟文化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陆遥;;试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建设[A];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与照金苏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二)[C];2013年

8 张清德;袁王俊;韩远记;董美芳;尚富德;;简论北宋开封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C];2014年

9 庄媛;;从村政权改革看民主建设的发展——以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为例[A];第九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杨再喜;;两宋理学家“文道观”的变化与柳宗元传播接受之关系[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五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主体[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培宇;关于《救国时报》中的抗日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彪;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郭萍;营口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尚天潇;浅论晚明画论的美学价值及当代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熊保莹;明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的妖怪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栾玲玲;执著于“道统”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莎;从法律层面看宋代妇女再嫁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方啸;从儒道美学观看宋湖田窑青白瓷[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06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606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