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防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07:05

  本文关键词: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防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面从严治党 高官腐败 社会危害性 预防机制


【摘要】:高官是对中国大陆范围内高级官员的简称,或者“高级干部”的通俗称谓,它是我国官员系列中居于前列位置的官员。高级官员其实就是行政干部级别中居于核心层的干部,与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我国官员的性质属于国家公务员。高官就是国家高级公务员。高官腐败是指位处上层的部级及以上的国家干部的腐败行为与腐败现象,他们的腐败行为后果特别严重。高官腐败,不仅严重影响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将“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与防范治机制”作为研究对象,既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也有个人的经历和研究兴趣,更是责任所系、使命所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无论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视角,还是从提高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实践视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官腐败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机制进行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而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进行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重要的理论基础。现实生活中,高官腐败虽然形式多样,但其形成机理大致一样,几乎是下列四股力量共同作用而滋生的。一是腐败的内驱力: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欲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腐败的催生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较量偏差;三是腐败的推动力:组织约束力与制度规范力的软化;四是腐败的内生力:政治信仰的迷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腐败总体属于某种违背国家法律、公共权力异化的行为,从腐败产生的原因来看,腐败可以分为结构性腐败与机能性腐败两类。从腐败主体视角看,腐败可以分为个体腐败与集体腐败两大类。高官腐败是我国社会腐败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党风不纯、政风不清、官风不正的根本问题。高官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实际是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只要还存在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就难以真正解决我国高官腐败问题。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高官腐败现象,从根本上、源头上遏制消极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严重而且深刻,它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严重阻碍社会法治化进程,严重降低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严重迟滞和谐社会的构建。高官腐败并不是先天因素导致的,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因此,高官腐败防范机制的建构对社会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防治高官腐败的育人机制;二是加强社会监督,构建遏制高官腐败的环境保障机制;三是加强警示教育,构建防治高官腐败的预警机制;四是加强日常管理制度,构建防治高官腐败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高官腐败 社会危害性 预防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62.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22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0-13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0-21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21-22
  • 一、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与防范机制概述22-31
  • (一)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与防范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22-25
  • 1、腐败22-23
  • 2、高官腐败23-25
  • 3、防范机制25
  • (二)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与防范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25-31
  • 1、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25-26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26-28
  • 3、马克思主义群众观28-31
  • 二、高官腐败的表现形式与形成机理31-48
  • (一)腐败高官的样本及其腐败形式31-41
  • 1、腐败高官样本31-32
  • 2、高官腐败的表现形式32-41
  • (二)高官腐败的形成机理41-48
  • 1、腐败的内驱力:人性欲望无限性与社会满足欲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41-42
  • 2、腐败的催生力: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较量偏差42-44
  • 3、腐败的外推力:组织约束力与制度规范力的弱化44-46
  • 4、腐败的内生力:政治信仰的迷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46-48
  • 三、高官腐败的性质与社会危害性48-55
  • (一)高官腐败的性质48-51
  • 1、高官腐败的类型48
  • 2、高官腐败的属性48-50
  • 3、高官腐败的本质50-51
  • (二)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51-55
  • 1、严重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51-52
  • 2、严重阻碍社会法治化进程52
  • 3、严重降低党和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52-53
  • 4、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53-54
  • 5、严重迟滞和谐社会的构建54-55
  • 四、高官腐败防范机制的建构55-62
  •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高官腐败防治的育人机制55-56
  • (二)加强法治建设,构建高官腐败防治的监督机制56-58
  • 1、加强党内监督,,使官员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56-57
  • 2、加强司法监督,保障官员运用权力不走样57
  • 3、加强民主党派监督,制约高官滥用职权57
  • 4、加强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发挥作用57-58
  • 5、加强群众监督,发挥群众防治腐败的主体作用58
  • (三)加强警示教育,建立高官腐败防治的预警机制58-60
  • (四)加强日常管理制度,构建高官腐败防治的长效机制60-62
  • 结语62-63
  • 参考文献63-68
  • 附录68-7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辉;论社会危害性的矛盾结构及其功能性蕴涵[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杨凤云;;暴力文化的社会危害性[J];学术交流;2011年12期

3 杨莹莹;邢建民;;道德暴力的社会危害性分析[J];前沿;2013年11期

4 谭雪红;;试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6年08期

5 朱建华;;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内在属性[J];法学研究;1987年01期

6 青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新论[J];现代法学;1991年03期

7 曲新久;社会危害性的评价标准[J];法学;1993年05期

8 卜庆君;浅析贿赂行为的社会危害性[J];德州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9 ;教育词首先一条就是要说清社会危害性[J];青少年犯罪问题;1998年02期

10 孙立红;也谈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关于社会危害性的再认识[J];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霞;唐双娥;董邦俊;;试析我国林木资源之刑法保护——盗伐林木罪的社会危害性之思考[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2 刘广三;;论犯罪当量[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3 陈聃;徐祥;;被害人赔偿对刑事司法的影响[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特别程序与检察监督[C];2012年

4 邬烈波;;论网络社会对犯罪的评价[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李晓明;;犯罪观理论的初步探究——犯罪的本源、犯罪的起源和犯罪的本质[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阳;没有社会危害性者不予批捕[N];法制日报;2013年

2 东城区检察院 王然;社会危害性如何评判[N];北京日报;2013年

3 魏来;越南提高违反食品安全行为处罚金额[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4 四川省自贡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魏世华;实施处罚应考虑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乐欣;犯罪概念中不能排除社会危害性[N];检察日报;2003年

6 梁根林 付立庆;游弋于政治评价与规范评价之间[N];法制日报;2001年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夏勇;不可误解“风险社会”概念[N];北京日报;2012年

8 黄泽勇;谁该走出权利保护误区[N];法制日报;2001年

9 丛梅 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中心;重新犯罪具有极高社会危害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元;退赃应规定为法定情节[N];今日信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建保;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涛;犯罪本质特征之社会危害性——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转型背景下论社会危害性[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禹喜斌;社会危害性再认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石聚航;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内涵及其考察[D];南昌大学;2012年

4 米杨军;高官腐败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防治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杜小飞;论犯罪社会危害性[D];深圳大学;2016年

6 张一凡;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当代审思[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白乙涵;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合理性考察[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杨才静;为“社会危害性理论”辩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尹倩;论犯罪社会危害性[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10 聂亚敏;论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合理性及其司法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38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638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5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