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豫西抗日根据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18:49

  本文关键词:豫西抗日根据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豫西抗日根据地 政策 影响


【摘要】: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同中国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由于豫西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中属于开辟时间较晚并且存在时间也较短,因此关于豫西抗日根据地详实、系统的研究目前相对比较匮乏,本文在整理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希望能够系统梳理现存史料,从中分析总结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给中国抗战局势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历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土地政策,毛泽东、邓小平军事理论的相关运用,以期能够丰富豫西地区在抗日战争这一时期中贡献的研究。文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的历程。该部分主要梳理目前关于豫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历程的文献史料,按照时间顺序阐述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过程。第二部分:分析豫西抗日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西的相关政策。该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整理并分析豫西抗日根据地主要领导以及后来河南军区主要领导同志的回忆录、传记,并结合豫西部分县市党史档案分析豫西抗日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豫西的组织发展、基层政权建设以及土地、统一战线等相关政策。第三部分: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特点以及影响。该部分通过对前两部分的总结来阐述豫西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影响。
【关键词】:豫西抗日根据地 政策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第一节 选题背景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0-11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11
  • 一 研究思路11
  • 二 研究方法11
  • 第四节 选题意义11-12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背景13-16
  • 第一节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13-14
  • 一 国际形势13
  • 二 中国战场13-14
  • 第二节 中共中央关于“绾毂中原”的决策14-16
  • 第三章 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历程16-22
  • 第一节 豫西敌后的基本民情16
  • 第二节 开辟河南敌后战场的准备工作16-17
  • 第三节 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挺进豫西17-18
  • 第四节 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开辟洛(阳)西地区18-19
  • 第五节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19-22
  • 第四章 豫西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及各项政策22-39
  • 第一节 豫西抗日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22-27
  • 一 豫西地方党组织的恢复为开辟根据地创造条件22
  • 二 豫西抗日根据地开辟后组织发展22-23
  • 三 干部培养23-27
  •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27-28
  • 第三节 经济与土地政策28-32
  • 一 倒地运动29-30
  • 二 合理负担30-31
  • 三 减租减息31-32
  • 四 扎根群众自力更生32
  • 第四节 统一战线政策32-37
  • 第五节 军事斗争策略37-39
  • 一 积极主动创造战略主动权37
  • 二 政治工作与军事斗争相结合37-39
  • 第五章 豫西抗日根据地影响及意义39-42
  • 第一节 战略作用39
  • 第二节 经验启示39-42
  • 参考文献42-44
  • 结束语44-4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儒雷;刘全生;;王树声在豫西抗日根据地[J];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08期

2 王治涛;;毛泽东:关注洛阳[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德厚;;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主要战斗[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梅拥义;;掩护主力突围[A];老兵话当年(第三辑)[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瑜;豫西抗日根据地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66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966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d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