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基于GIS的广西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5 15:08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广西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壮语地名 广西 GIS 空间分析方法


【摘要】: 壮族是古越民族后裔的一支。在其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壮族经过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冲突和融合,不断繁衍迁移,最终造就了今日的分布态势。研究壮族的分布与迁移过程,对于探究壮族起源乃至整个古越民族的演化历程都有一定的价值。在诸多研究方法中,地名学角度的考察具有特殊价值。地名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往往反应所在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居民族群、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并具有相对稳定性。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方法的发展,为地名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选取壮族较为聚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借用GIS可视化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壮语地名的分布状况,以期评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探究影响壮语地名分布的多种因素。研究区内14个地级市,75个县级单位,以及1338个镇级单位名称,全部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二卷)》。根据词典记载和相关文献,将壮语与非壮语地名0-1二值化,运用空间平滑和空间插值技术显示其分布的趋势,可以看出壮语地名的聚集区南部与越南接壤,西北部毗邻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通过将县域壮语地名比例做平均,与现代县域壮族人口比例做相关性分析,证实壮语地名与壮族人口的分布存在较强相关性。这一结果说明,研究历史上壮语地名的分布,可以近似地再现壮族人民历史上的聚居范围,为进一步确定壮族的历史迁移提供帮助。 第二部分:根据壮语地名的涵义,总结出了海拔高度,与中心城市距离,与交通线(水系、铁路、公路)距离,是否靠近或在灌溉用地或水稻土范围内、山体坡度、坡向几个与壮语地名的空间分布存在相关性的因子,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壮语地名和非壮语地名相比较而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这样的特点:聚居地海拔高,与中心城市距离远,拥有灌溉耕地的机会多,距离铁路近。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历史上壮族人口聚居区受汉人南下开辟和屯兵入主的影响,在迁徙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交通状况的影响。 第三部分:根据带有起始使用时间的地名数据,分析壮语地名在宋、明、清等历史朝代的空间分布状况,尝试着推测出了一种可能的壮语地名的历史分布变化轨迹。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P208;K928.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婧一;基于GIS的北京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晓晓;中国地名的人文地理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帅;燕赵非物质文化信息系统设计及景观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0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1190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5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