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0年
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
祁远虎
【摘要】: 离宫是我国古代皇帝等特权阶级在某些有自然形胜的地方修建的宫室,以达到避暑、避寒或休闲等目的。唐代共修建了数十座离宫别苑,其中以位于宝鸡市麟游县的九成宫(隋仁寿宫)和铜川市印台区的玉华宫久负盛名。本文选取这两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地理基础、兴衰过程、建筑布局及功能、环境变迁、价值影响及相关历史事件梳理分析,以期能对唐九成宫和玉华宫做一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扩大视野,将之与其它离宫甚至是皇宫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探寻这类建筑之间的通性。同时,提出几点对两宫文化价值的看法,以期能对当地当前及今后的城市建设规划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为两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一、绪论。简要地论述了学界对唐九成宫和玉华宫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从而阐明本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界定。 二、主要探索了唐九成宫和玉华宫的历史地理基础。通过对唐以前历代王朝在关中修建离宫的情况的回顾,可知历代帝王营建离宫已经成为一种定制。唐王朝亦是如此,帝王们出于避暑、避寒或军事战略等需要而修建大量的离宫。结合唐朝初期西北边境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对九成宫和玉华宫所在地的地理形胜和战略意义的分析,可以推出唐初复建九成宫(隋仁寿宫)和营建玉华宫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梳理了唐九成宫和玉华宫的建设过程,总结并比较两宫的发展特征和原因。两宫都是唐太宗时期在旧宫的基础上改造并走向鼎盛的,由旧宫改造为新宫的过程,实际上是两宫主要功能的转变过程,即由侧重于军事战略功能转变为单纯避暑休闲功能的过程。但同时,两宫的发展特征也存在差异,一是太宗早年和晚年节俭态度的变化,直接反映在营建两宫时的投入上;二是两宫在皇帝废置不用之后的变迁过程也不尽相同。 四、论述唐九成宫和玉华宫的建筑布局和功能。通过对两宫内建筑基本概况的分析,基本确定部分建筑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据此探讨两宫的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情况,并总结其建筑布局和功能分区的特点。然后,在对两宫建筑布局特点和功能分区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研究,将两宫与同时代其它离宫以及皇宫的建筑布局特点进行比较,总结离宫布局的一般规律,以及和皇宫布局的关系。 五、探讨唐九成宫和玉华宫环境变迁情况。主要探讨两宫选址对环境的选择、改造和利用情况,并分析两宫环境变迁直至毁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两宫环境选择、改造、利用情况以及变迁过程的特点,并比较两宫之差异。 六、总结唐九成宫和玉华宫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两宫是唐代离宫群中的杰出代表,在唐代历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章通过总结两宫在唐代离宫群中的地位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和演变,以体现其在本质功能(避暑功能)、建筑史以及环境史上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价值在两宫遗址开发、保护和利用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展望离宫文化旅游的前景。 七、结论。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本文是以九成宫和玉华宫为个案,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初步尝试,在学术上具有以下几点创见: 1、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将九成宫和玉华宫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并比较两宫历史地理基础、发展特征、建筑布局、功能分区、环境变迁及作用价值,再进一步将之与其它离宫及京城皇宫进行比较,进而总结离宫布局、功能等方面的一般特征。 2、从环境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宫对环境的选择、利用以及变迁过程。其中凸显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关系,体现了历史地理研究的要义。 3、离宫是为皇帝服务的建筑群,通过研究考证,可知其建筑布局、功能分区等方面与京城皇宫是非常相近的。从这方面讲,离宫具备了唐代都城的某些特质。因此,从这个角度进行探讨,间接地促进了这一薄弱领域的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928.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锐,王红霞;《九成宫》与《登凤凰山寻故宫遗迹》试探[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4期
2 王壮弘;;《九成宫醴泉铭》版本研究[J];中国书画;2010年08期
3 张建国;;《九成宫醴泉铭》临习技法(连载)[J];青少年书法;2009年03期
4 张建国;;《九成宫醴泉铭》临习技法(连载)[J];青少年书法;2009年05期
5 陈晓捷;玉华宫三题[J];文博;2001年05期
6 张建国;;九成宫醴泉铭临习技法(连载)[J];青少年书法;2009年02期
7 米晨峰;;碑帖影印的遗憾[J];读书;1993年02期
8 孙猛;;《九成宫醴泉铭》结构解读[J];青少年书法;2007年13期
9 张彦生;;《九成宫醴泉铭》碑拓本述略[J];文物;1980年04期
10 安家瑶;丁晓雷;;隋仁寿宫唐九戍宫37号殿址的发掘[J];考古;199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健超;;唐长安城附近夏宫的地理特征[A];中国古都研究(第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5年
2 王蕙贞;宋迪生;李涛;董鲜艳;张艳群;刘麟;王存建;魏益寿;冯健;金普军;;铁器锈蚀机理及唐九成宫遗址出土铁器的抢救性保护研究[A];文物保护与修复纪实——第八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之勤;;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与唐代长安城附近的驿道和驿馆[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4 谢贵林;;玉华煤矿一盘区对矿井达产的保证程度探讨[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宏波;;唐肃宗改陈仓为宝鸡心理辨析[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佟裕哲;;中国地景建筑理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赵望秦;;略论唐代官制中的“守、行、兼”制度[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8 王宏波;;附录一 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资料辑录[A];“宝鸡建城历史与得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生顏;;書家曹伯庸[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C];2003年
10 杨鸿勋;;中国建筑考古学概说[A];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延军 通讯员 楚少辉;[N];铜川日报;2010年
2 盛四喜;[N];铜川日报;2006年
3 井小溪;[N];铜川日报;2006年
4 记者 李延军;[N];铜川日报;2008年
5 玉华宫管理局局长 杨和平;[N];铜川日报;2008年
6 王晓民;[N];中国旅游报;2003年
7 李松;[N];中国艺术报;2005年
8 通讯员 杨西民 刘源 记者 云献科;[N];陕西日报;2006年
9 陕西省铜川市玉华宫管理局 楚少辉;[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刘晓帆;[N];铜川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祁远虎;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学雷;“学”与“术”:姚孟起的书法理论与创作[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翔;欧阳询、颜真卿楷书造形与空间之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关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南昌大学
相关作者
>王学雷 >刘翔
>祁远虎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唐九成宫、玉华宫历史地理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3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