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基层治理长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05:03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全社会的全面振兴,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这是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现实意义定位。这也充分证明维稳一直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而农村在维稳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伴随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剧变,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及其引发的问题开始暴露。不稳定因素的积累必然导致社会冲突事件的出现,农村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制度脆弱层”,在转型期间内部稳态环境被打破,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不可避免。2017年3月6日,全国两会召开,政府在回顾一年内工作成果的同时,也对未来工作的重点做出了规划及展望。农村的发展仍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受到关注,其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1]”这些政策都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活力。改革同时,协调基层不同利益群体,实现改革平稳过渡也成为必须注意的问题。如何在转型期实现基层治理的平稳过渡?这是推进改革进程,巩固社会基础的前提。本文基于此,以转型期为研究背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与改革期间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实际,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基于不稳定板块模型,对农村基层不稳定因素与群体的形成进行流程分析,从事件发生源头到结束反馈环节一系列过程分析不同阶段的诱发因素,以此明晰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特征为构建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提供基础。同时本文在构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框架时,针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同类事件反复的情况,更加注重长效的实现,从预防、阻断、反馈机制构建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农村群体性事件长效机制,以此实现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反复的目的,并为深化改革打下稳定的社会基础。最后,基于不稳定板块模型与基层治理长效机制,从转型期核心时间段特点出发,选取河北定州事件做案例分析,以此为模型的可靠性与实践性提供现实基础。
【图文】:

区域分布,群体性事件,区域分布,土地纠纷


村土地纠纷己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是当前影响农逡逑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如下图所示的统计分析也证实了这一分析的可靠逡逑性。群体性事件区域分布如下图2所示:逡逑22逡逑

变化图,来源,变化图,群体性事件


图3:邋2006年-2015年城镇与乡村社会从业人员变化图逡逑(注??统计来源邋http://www.邋stats,邋gov.邋cn/tjsj/pcsj/nypc/nypc2/ty/indexch.邋htm)逡逑近年来同类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反复暴露出基层治理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逡逑的问题。而按照基层治理的关键词进行近年数据搜集时,发现针对基层治理,公逡逑民关注点集中在党员、纪律处分、廉洁等方面,,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农民公民意逡逑识觉醒,同时也揭示了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集中点。以基层治理为搜索关键词的逡逑网络搜索数据显示出这一点。逡逑3.2.逦1.1基层治理环境转变逡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转型期社会大背景使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革,逡逑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环境与方式必然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治理的变革多数逡逑为被动性转变,根深蒂固的基层环境运行惯性,使得政策的代际更迭渗透难度加逡逑大,由此出现了基层治理环境“尴尬”的境地:客观要求与条件未达到转型要求,逡逑农村基层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体制软惯性使治理的转型阻力强大。这样的背景为农逡逑村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提供了温床。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422.6;C912.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林波;徐乾鹏;;群体性事件解决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市场;2015年46期

2 吴兴富;吴明慧;;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探析[J];黑河学刊;2015年03期

3 李春雷;张楚越;;群体性事件中新媒体对群体非理性心理的引导路径[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4 胡锐军;;环保类社会冲突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J];理论探索;2014年04期

5 张淑凤;;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6 李裕平;;中国与美国社会分层比较分析——以陆学艺和戴维·波普诺的社会分层法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7 陈强;李诗雅;;从“社会冲突正功能”观点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以广东陆丰乌坎事件为例[J];学术论坛;2012年08期

8 王二平;;群体性事件的根因探析[J];领导科学;2012年01期

9 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年12期

10 胡泳;;集体行为[J];商务周刊;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616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616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