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00:38
【摘要】:城乡关系一直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现代国家的安定和进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阐述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及未来历史变迁中的城乡关系,强调“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是代替资本主义的重要历史任务。世界各国的发展都经历城乡分割的痛苦过程,人们也一直试图解决城乡对立、城乡分割的沟壑,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国的城乡问题由来已久,既有历史因素的累积,又是现实因素使然。新中国成立之前,城乡二元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5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政策,迫使城乡二元结构加重。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同程度上缓解、弱化了城乡二元结构。21世纪开始,我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新目标。第一次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写入党的重要文献。十七届三中着重阐述了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随后,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所有这些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因此,认真总结各地在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健康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和经验,选择的调查对象必须是农村发展中的先进典型,而且这些农村的发展不是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或特殊的发展机遇,因为这不是所有农村普遍拥有的,不具备普遍性,更没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本论文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作为研究对象。峒山村是湖北省鄂州市一个典型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当地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收入仍然是渔、耕、农、牧,呈低收益农业状态,此外,峒山村规模适中、地理位置适中,是华中地区乡村的典型代表。在鄂州市被定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之后,峒山村又被鄂州市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至今三年来的建设中,峒山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由政府主导,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同步发展为目标,以迁村腾地和建设新社区为切入点,以经济发展、村民富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制度、科学管理为保证,政府和村民二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活动在峒山村逐步展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从自身特点出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峒山模式”。 论文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背景,以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设计了六章来研究“峒山模式”的实验效果。 第一章,导论。从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对城乡一体化改革作为一个关系当代中国未来发展全局的意义的研究不足;对城乡一体化改革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缺乏全面整理和深入的符合实际的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上未纳入研究视野。 第二章,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从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出发,对“城乡一体化”现有的解释进一步的、科学的再认识。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讲,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状态的理论概括,是关于当代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一)城乡一体化既是总体目标又是发展过程,打破传统的二元思维,从总体上探讨城乡发展;(二)将城乡发展放入阶段性的发展战略中来;(三)平等和均衡发展将贯穿整个地域。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且还是现代城市学家倡导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形成、强化、到弱化,最终走向一体化的里程碑。 第三章,峒山村发展的契机及发展目标。通过分析峒山村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历史人文情况,以及国内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包括苏南模式、湖北五山模式等等,将峒山村发展的目标定为:将自然之美、乡土气息、地域文化与生态科技、娱乐休闲元素和谐结合,突出健康、环保、教育、创新四大内涵,强调纯朴的自然田园岁月及农耕文化本质,将峒山村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观光、科普教育、环保科技展示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绿色生态旅游区。 第四章,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峒山村实践。具体是:土地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这五个方面,并将此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五章,峒山个案的普遍价值与经验启示。分别是: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乡村主体与政府作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互衔接;城乡一体化中的力量制衡与管理过渡机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步推进的效益。 第六章,峒山个案的完善与发展。客观性的指出了峒山村在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的内外整合、生活环境与经济增长的二者兼顾、农民工就业与留守人口问题的解决三方面有其突出特点,但在人文素质、村民自治、产业开发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前瞻性的探索了峒山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培育农民主体作用,弱化政府扶持的力度;着重发展第二、三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和现代农业公司与农户的有机结合与管理。 峒山村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大幅度提高,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干群关系逐步密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见成效等等。与国内外其他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相比较,“生态观念、绿色理念”、“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步推进”,自然就成为峒山模式的特色。 峒山村建设的成功实践过程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村民增加收入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峒山村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说明了:创新理念、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是核心。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乡村主体与政府的有机结合是关键;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互衔接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城乡一体化中的力量制衡与管理机制是保证。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从产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也不能例外,尤其是要使峒山村进一步完善、发展,还有更多的难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当前,摆在峒山村面前的现实课题是“如何推动峒山村建设实践活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问题。峒山村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挖掘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扶持依赖;着重发展第二、三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和完善管理现代农业公司。 本论文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法,主要针对国内外其他城乡发展经验、城乡一体化试点进行比较研究,汲取、提炼精华,整合创新。第二是访谈法。访谈对象是当地村民,目的是为了使得收集的材料具备真实性、可比性。第三是文献法。本论文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基础,从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农村发展的文件与经验总结中,研究城乡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及思想发展轨迹,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第四是观察法。通过几年的跟踪调研观察峒山村的直观变化,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422.6;F29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正雄;;新农村建设重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常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调查与思考[J];衡阳通讯;2013年09期

2 易文彬;戴攸峥;;论城乡关系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J];未来与发展;2009年11期

3 麦方;谢许航;;近期新农村建设中的财税对策互动[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15期

4 甘信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弘扬奉献精神 促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城乡桥;2006年10期

6 张惷;李方维;;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困境与出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9期

7 李五星;李颖;刘宇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8 周丹;;浅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失调的主要体现与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年11期

9 刘文琦;;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年24期

10 方振生;;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5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应恒;耿献辉;;江苏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比较分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张维平;;论提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爱国;;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A];《科学与现代化》2008年第2期(总第035期)[C];2008年

4 陈庆立;;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龙朝双;荣卫林;;提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导作用的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庭栋;;立足实际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有年;;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刘丽;;进一步推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吕桂玲;;论提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跃超;;云南新农村建设的困境及化解途径[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莉;我市加快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试点推进步伐[N];孝感日报;2011年

2 记者 夏平容;名山加快新农村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见成效[N];雅安日报;2011年

3 马延峰;谱写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乐章[N];粮油市场报;2011年

4 记者 赵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N];绍兴日报;2008年

5 黄家盛;非公经济多渠道反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N];闽东日报;2008年

6 钱月婷邋曾树娟;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N];蚌埠日报;2007年

7 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宋以海;深入把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N];德州日报;2007年

8 记者  柳尧杰;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N];莱芜日报;2006年

9 记者 胡杨;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在前列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N];绍兴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周杰 韩英;以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浩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常亮;西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契合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姚洪斌;新农村建设的一体化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立民;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郑宝华;财政资源配置制度视野里的新农村建设主体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宫敏燕;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于少东;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单哲;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关键问题及推进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敬华;江苏扬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聚忠;新农村建设中旧区改造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程蜜;城乡一体化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琼;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4 方博;黑龙江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5 祁麟;基于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的城乡统筹发展对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6 尹伊蓝;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视角的苏州新农村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7 王天明;吕梁贫困县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8 海月;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9 郑天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吕晨芳;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7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617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