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1:13
本文关键词:清末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清末蒙垦问题”是研究清代乃至近代蒙古社会政治、经济和蒙汉关系的重要课题。清末伊克昭盟地区的放垦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从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无论从整体上或者是对伊盟七旗中单个旗为代表的论述,还是对放垦相关问题的研究,都偏重于放垦历史过程的叙述,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探讨放垦区域分布规律、特点等内容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对放垦区域分布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对伊盟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这是很有意义的。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伊盟为研究区域,时间界定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三十四年(1908),试图通过对贻谷在伊盟地区放垦相关内容的研究,探讨放垦区域分布规律、特点等,进而评介贻谷放垦伊盟蒙地所占据的历史地位,并为此地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力图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对本文所研究的时间及空间范围、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论述了伊盟的自然地理条件对于大部分区域来说是可以发展农业的,并从清政府面临的边疆危机、财政压力等发面阐明放垦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分析贻谷其人,并论述了其对放垦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首先将伊盟放垦区域内的土地按照土壤肥瘠、权属的不同等进行分类,并着重分析了放垦前后土地归属权的变化。之后论述了伊盟各旗初、续报垦及勘收情况,并根据档案等记载,将报垦的区域范围示意到地图上。最后对比分析报垦区域内的土地类型,报垦与勘收时间差,报垦区域分布的特点及原因等。 第四部分论述了各旗放垦情况,之后对比放垦各区域的章程、各区域放垦土地多少的差异,总结放垦区域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对报、放垦区域进行对比,主要从其时间差、区域分布等方面来分析。 第五部分将伊盟放垦与同属边疆的黑龙江放垦作对比,分析探讨两地区放垦的异同,评价伊盟放垦的历史地位,并提出借鉴黑龙江放垦之优点,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伊盟地区的发展。 通过对清末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相关内容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贻谷放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巨额的财政压力,移民实边,保卫边疆安全。二、放垦土地类型多样,不同地域内根据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制定的放垦方式与章程各不同。三、放垦前后,土地的归属权发生了变化,由原来蒙旗王公大臣支配的土地,在放垦后归官府支配。四、由于伊盟各旗地理条件、现实状况等的差异,各区域报垦时间有先后,综观整个报垦区域分布特征,主要偏重于西北沿河及南部沿边地带。五、各区域放垦速率、放垦土地多少有很大差异,区域分布从总整体上看主要集中在西北杭、达两地渠地,东南部郡王旗大部分地区、准旗南部及札萨克旗的一小部分区域,东北及西南地区少有放垦。六、报垦与放垦在时间、区域分布上存在差异,因为修渠、抗垦运动等原因,造成报、放垦时间差额或大或小,有的报垦区域没有被放垦。七、伊盟放垦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开发了河套地区,促进了民族融合,而且促进了这里的农业发展,为此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吸取以往教训的同时,借鉴其它地区诸如黑龙江等地放垦的优点,取长补短,更好的发展伊盟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关键词】:贻谷 伊克昭盟 放垦 蒙地 区域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928.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绪论13-21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3-14
- 二、研究现状14-18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8-21
- 1、研究内容18-19
- 2、研究范围19
- 3、研究方法19-21
- 第一章 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准备工作21-45
- 第一节 伊盟的自然地理条件23-32
- (一) 伊盟的气候条件23-27
- (二) 伊盟的地理基础27-32
- 第二节 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背景32-36
- (一) 清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32-33
- (二) 严重的边疆危机促使清政府“移民实边”33-35
- (三) 缓解内地尖锐的人地矛盾35-36
- 第三节 贻谷及放垦的准备工作36-45
- (一) 贻谷其人36-38
- (二) 放垦伊盟蒙地的准备工作38-45
- 第二章 清末伊盟放垦的土地类型及蒙地的报垦与验收45-81
- 第一节 清末伊盟放垦的土地类型45-52
- (一) 按土地肥瘠分类45-47
- (二) 按土地权属分类47-51
- (三) 其它类型土地51-52
- 第二节 放垦前后伊盟蒙地的归属权变化52-55
- (一) 放垦前,伊盟蒙地的归属权52-54
- (二) 放垦后,伊盟蒙地的归属权54-55
- 第三节 清末伊盟蒙地的报垦与验收55-73
- (一) 各旗初报垦的区域与勘收情况56-63
- (二) 各旗续报垦的区域与勘收情况63-71
- (三) 伊盟台站地四至界址划分与勘验71-73
- 第四节 伊盟蒙地的报垦区域特点73-81
- (一) 报垦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多样74-75
- (二) 各区域报垦及勘收时间存在差异75-78
- (三) 报垦区域扩展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江或沿边一带78-81
- 第三章 清末伊盟蒙地的放垦及与报垦区域之对比81-111
- 第一节 清末伊盟蒙地的放垦81-96
- (一) 各旗初报垦区域的放垦81-88
- (二) 各旗续报垦区域的放垦88-94
- (三) 伊盟台站地的放垦94-96
- 第二节 伊盟蒙地放垦的区域差异96-105
- (一) 伊盟各区域放垦章程之对比96-99
- (二) 各区域放垦土地多少之对比99-102
- (三) 放垦的区域分布特征102-105
- 第三节 伊盟蒙地报垦与放垦区域之对比105-111
- (一) 伊盟土地报垦与放垦时间之对比105-107
- (二) 报垦与放垦区域分布之差异特征107-111
- 第四章 清末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位评介——以与东北黑龙江放垦对比为例111-123
- 第一节 简论黑龙江之放垦111-117
- (一) 黑龙江放垦之背景111-113
- (二) 黑龙江放垦之过程113-116
- (三) 黑龙江放垦之评价116-117
- 第二节 伊盟放垦与黑龙江放垦之对比117-119
- (一) 伊盟放垦与黑龙江放垦的相同之处117-118
- (二) 伊盟放垦与黑龙江放垦的不同之处118-119
- 第三节 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位119-123
- 结语123-125
- 参考文献125-135
- 致谢135-137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玉良,孔艳波;东北边疆危机与清廷对东北的弛禁和全面开放[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衣保中;论清末东北经济区的形成[J];长白学刊;2001年05期
3 高月;;三十年来清末东北地区新政改革研究综述[J];东北史地;2009年01期
4 韩昭庆;;清末西垦对毛乌素沙地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5 宋乃平;张凤荣;;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6 于志勇;;清代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垦殖与环境影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曲察金;杨亚军;;清代内蒙古地区农业发展浅探[J];古今农业;1988年02期
8 王生伟;;鄂尔多斯历史农业概论[J];古今农业;1993年04期
9 苑朋欣;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垦荒[J];古今农业;2002年04期
10 刘春玲;;试析清代走西口的成因[J];鄂尔多斯文化;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黄治国;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贻谷放垦伊盟蒙地的历史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6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