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女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治理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10:18
【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不仅是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而且是全面建设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进程。构建乡村社会离不开良好的治理主体,因而,在新时期下,国家探索出一条自上而下的整合农村社会的路径即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作为精英下乡的大学生村官工程。自1995年起,大学生村官政策最初从地方局部试点,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到目前作为全国性的国家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大学生村官政策已逐步上升为由最初解决就业的具体对策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可能成为改变农村传统政治生态的新生主体,有可能成为创新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改进标志着国家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又一次治理创新。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壮大,全国在岗女学生村官的数目开始逐步高于男性大学生村官,俨然成为推动农村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又间接为女性政治参与提供了机遇和平台,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女大学生村官除了与男性大学生村官拥有“大学生”、“村官”这两种同样属性以外,其鲜明的“女性”的属性使得男女大学生村官在发挥其乡村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女大学生村官发挥其独特的围绕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乡村治理能力优势的同时也同样遭遇当代女性参政同样的境遇,结构不合理、晋升渠道狭窄、职务性别化、参与村级事务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等问题,导致女大学生村官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消极被动无法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理论、认同理论为基础,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深入调查女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治理能力的基本情况,详细论述较之于男性大学生村官,从作为治理能力构成要素的治理动机、工具、治理绩效等方面,梳理女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治理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从择业动机的影响、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以及自身多重角色冲突四个层面,深刻揭示影响女大学生村官发挥其乡村治理能力的制度制因,最后从社会、政府、高校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女大学生村官发挥其乡村治理能力的优势,以期推动广大妇女参与村级治理从而推进社会性别意识在更广泛的农村地区扩散开来,同时也进一步反思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程度,探寻营造两性平等、和谐性别政治的社会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422.6
【图文】:

女性,位置,家庭经济状况,弱势群体


图1您在目前的位置,有没有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为女性说话逡逑我自己是女性,我会特别关注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发展比较落后,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都离乡背井出去打工,只和年迈的老人,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有的房子都是土

村干部,村民,职位


图2您是否与村干部、村民进行交流逡逑

推动作用,经济发展,村官,正职


待的是能够带领他们走上致富道路的“经济型”领路人,大部分的村民一般把选票投逡逑给具有强烈竞争和冒险意识男性候选人,女大学生村官本身也没有表现出很强的震撼逡逑力和竞争力,从图3可知,男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逡逑非常大和比较大的比例也高于女大学生村官。就算有的担任村两委正职,更多依靠的逡逑是组织上的提拔。因此,以上竞争力的不足导致女性大学生村官在竞争选举过程中总逡逑是处于劣势地位,造成女大学生村官晋升渠道远远低于男性大学生村官。根据相关数逡逑据,截止到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村干部1096人担任村“两委”正职,520人担任逡逑乡科级干部,582人担任县级以上千部,女大学生村官有365人当选村“两委”正职,逡逑占33.3%,邋122人担任乡科级干部,占23%,邋1人成长为县处级千部;而男性大学生逡逑村官731人当选村“两委”正职,占67%,398人担任乡科级千部,占77%,581人逡逑担任县级以上干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佩君;;以“三治合一”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J];办公室业务;2019年10期

2 黄敏;;以“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基于恩施州乡村治理创新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9年05期

3 袁金辉;汤蕤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03期

4 李明;;“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探析[J];国家治理;2019年19期

5 高其才;;通过司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6 马彦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J];新重庆;2017年11期

7 徐微;丘勇;;乡村治理背景下村规民约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途径[J];记者观察;2018年26期

8 黎文雯;郭诺明;;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和实践对新时代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启示[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9 单忠献;;我国乡村治理的回顾、检视与现代化进路[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年04期

10 李亚冬;;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期待[J];学术交流;201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巧娜;;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A];第十三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8年

2 周建平;;乡村治理创新要坚持简单化原则[A];2014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6年

3 苗伟;;全方位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探索实践[A];“农村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第九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6年

4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5 丁玲;;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6 郭书田;;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郭文娟;;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A];第十三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8年

8 司月霞;;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范式的转型研究[A];第十三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8年

9 李德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河北定县为例[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方俊;郭正林;;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研究:安徽呈东村调查报告361[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长沙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调查[N];法制日报;2019年

2 记者 李庆国 芦晓春;北京“三个加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N];农民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李梦龙;全面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N];洛阳日报;2019年

4 王俊;“道德贷款”让乡村治理更有效[N];中华合作时报;2019年

5 李平;乡村治理重在抓实抓细抓新[N];金昌日报;2019年

6 上海市崇明区东平镇党委副书记 石路;乡村治理需要管用而实在的“良方”[N];东方城乡报;2019年

7 李平;乡村治理重在抓实抓细抓新[N];海口日报;2019年

8 孝义市高阳镇人民政府镇长 张克胜;多元共治:乡村治理的新实践[N];吕梁日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胡立刚 实习生 鲍子啸;“社区通”开启乡村治理智慧模式[N];农民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徐卫华 郭钦明;江西余江:由“宅改”入手推进乡村治理[N];光明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习明;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张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张静;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9 胡勇军;国家权力渗透与苏州乡村治理(1927-1937)[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马欣荣;中国近现代乡村治理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敏;中国能人治村的法治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年

2 朱仲蔚;女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治理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严英;合法性视角下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党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傅宁宁;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5 戴莹莹;博弈与谅解:移风易俗视域下的红白理事会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6 李娜;P市宜居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7 李昌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

8 马景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升社会资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9 张进;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治理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邱晓明;乡村治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2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802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8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