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当代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现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10-14 13:3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世纪中叶的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淡忘了曾经所遭受的苦难,尤其是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少年。正值青春年少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们,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所谓遗忘。但是不经历不是遗忘历史的理由,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最可怕的不是日本如何歪曲侵华史,而是我们自己忘记本民族的苦难历程。学史明智,知往鉴来。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鉴于当前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的现状,优化青少年的抗日战争史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强调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的重大意义,调查分析当前青少年抗日战史教育的现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给当前的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者们提供有益的借鉴。除引言外,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意义、日本敢于发动20世纪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事迹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四个角度出发,说明优化青少年的抗日战争史教育能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及让他们了解和平的珍贵,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历史观。第二部分肯定了当前抗日战争史教育已取得的重要成绩。尽管各个教育主体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从各个主体自觉非自觉的教育行为中可以看出,对于当前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强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教育渠道也逐渐多样化。第三部分揭露了当前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由于政治导向、减轻学生负担、利益驱动等原因导致当前的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客观性不足、教育情感隐含非理性因素、教育主体重视程度不足以及未能形成完备的抗日战争史教育体系等问题。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针对第三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优化当前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应该要加强教育内容的客观性;合理引导抗日战争史教育情感;提高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以及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下完备的抗日战争史教育体系,以期为祖国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D432.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青少年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激发青少年奋发图强精神
    (三)激励青少年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四)启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战争与和平观
二、当代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的成绩
    (一)教育重视程度日渐强化
    (二)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化
    (三)教育渠道逐渐多样化
三、当代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内容客观性不足
    (二)教育情感隐含非理性因素
    (三)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不足
    (四)完备的教育体系未能形成
四、优化当代青少年抗日战争史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内容的客观性
    (二)合理引导抗日战争史教育情感
    (三)提高教育主体的重视程度
    (四)建立政府主导下完备的抗日战争史教育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弢;刘乃秀;;学术研究成果给中学历史新课堂带来的困惑与思考——以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为例[J];教学与管理;2006年31期

2 唐天日;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J];瞭望新闻周刊;1995年19期

3 傅少瑾;;充分发挥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思考——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为例[J];武汉文博;2010年03期

4 莫云;;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的独特作用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3期

5 李南;;影视传播对青少年影响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新闻知识;2010年03期

6 李建坡;;电视剧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影响与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肖剑忠,林龙;抗日战争与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Z大学为个案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林芳;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0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840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