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可能性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03 18:50
   自从清朝新政以来,国家的发展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不断从农村汲取资源,曾经自给自足,悠然安逸的农村生活被打破。直至现在,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使得尚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在乡村治理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在这当中,乡村空心化、乡村社会已失序、乡村文化断裂、农村社会治理失效尤其令人忧心。人们的普遍感受是,中国乡村已经被一路高歌猛进的城镇化抛在了身后,正气喘吁吁地奔跑在它狭长的影子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度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乡村治理问题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现代化进程面前,也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种现象,很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新乡村建设,礼贤下士,延聘饱学之士回乡,有的成功人士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帮助延续传统文脉,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出力。新乡贤作为一个时代新角色,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继承还是从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方面,其为乡村治理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层次,也应该有更多的探索在上面。本文立足于乡村治理,选取乡村治理中的“乡贤”为研究视角,试图回答当代“新乡贤”治理模式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从而为“新乡贤”这一治理新模式提供学理依据。本文首先对乡贤、新乡贤、乡村治理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其中在对乡村治理概念阐述的过程中,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乡村治理的回顾与评析,寻找乡村治理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规律即由控制型到自治型,再到合作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内在变化。通过对当代治理困境的分析,发现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治理的主要困境就是乡村经济的脆弱性与乡村文化的贫瘠。然而,“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出现,让乡村治理这一困境看到了解决的希望。接下来重点探讨“新乡贤”治理模式这一新路径选择的可能性,试着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乡贤乡村治理变迁中的作用,回到当代,“新乡贤”的出现又让乡贤这一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气息的名词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新乡贤”治理模式无论是从历史的传承还是创新性的当代建构方面都让其在乡村治理的大舞台上站住了脚跟。接下来就要理性分析这一乡村治理新模式背后各种力量的角力,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乡村治理新模式如何可行作进一步思考,试图为新乡贤治理模式寻找可能性路径。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422.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关于乡村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关于乡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关于本文论题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主要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理论分析法
        (三) 历史分析法
    六、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新乡贤”治理模式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乡贤
        二、新乡贤
        三、乡村治理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治理和善治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
        三、“经济人”假说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第二章 乡贤功能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一生为民”的乡贤
        一、“双轨政治”的制度安排
        二、多种功能的承载
        三、游离于政府与村民之间德高望重的阶层
    第二节 “十字路口”的乡贤
        一、国家权力下沉的制度安排
        二、保护型经纪人功能
        三、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权威性逐渐失去
    第三节 “渐渐远去”的乡贤
        一、传统仕进之路猝然断绝
        二、绅民冲突加剧
        三、绅士权势的终结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的可能性路径——新乡贤模式
    第一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内涵
        一、社会背景
        二、具体内涵
        三、特征
    第二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依据
        一、历史的传承
        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
        三、未来治理模式的跳板
第四章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角力分析
    第一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内生推力
        一、乡土情结
        二、自我价值实现
        三、谋求政治权力
        四、寻求经济利益
        五、面子文化
    第二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外在拉力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
        二、“返乡”浪潮推动
        三、乡村治理的客观需求
    第三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多重阻力
        一、相关制度不健全(人治大于法治)
        二、监督机制的缺失
        三、宗族化的危险
        四、基层政权的牵制
第五章 寻找“新乡贤”治理模式的着陆点
    第一节 积极促进新乡贤返乡
        一、加强国家政策引导
        二、建立“新乡贤”治理互动平台
        三、大力培育农民组织
    第二节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一、树立法治观念
        二、完善乡村管理中的相关制度安排
        三、提高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
    第三节 发挥“新乡贤”自我自理能力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强化自身社会责任
        三、培养自觉自律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云春,刘梅芳;利益博弈下的乡村治理——透视村民自治的新视角[J];社会;2003年02期

2 王培刚,余丹;中国乡村治理:反思、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3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4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J];文史哲;2006年04期

5 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6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7 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5期

8 夏单坤;;“四十亩抛荒地”话乡村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01期

9 申端锋;;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读书;2008年04期

10 周朗生;;乡村治理的理论诠释——从治理到乡村治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苗树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6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阎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金星;乡村治理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小林;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樊亚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守智;信息不对称与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殿君;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张书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晓南;“半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英姿;利益表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3年

10 郭伟;乡村多元治理路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8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868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