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我国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4 20:59
  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构成了当代农民生活的新环境,直接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断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教育类型具有教育方式的生活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和非强制性等特点,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情感陶冶的功能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符合当前农民职业多元化和主体意识增强的需求,是农民生活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生活环境、礼俗文化和家庭氛围这些载体发生作用,将教育内容渗透在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这种自主性的教育方式与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相契合,能够有效降低农民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覆盖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目前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即教育活动的持续性有待提高、生活情景的利用尚需增强和人文熏陶的氛围还需提升。要加强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生活化教育的原则、坚持持续性教育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创新尝试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2.1.1 思想政治教育
        2.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2.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2.1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2.2.2 教育方式的生活性
        2.2.3 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2.2.4 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和非强制性
        2.2.5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3.1 潜移默化功能
        2.3.2 情感陶冶功能
        2.3.3 自我教育功能
3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3.1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1.1 增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3.1.2 农民主体意识增强的现实需要
        3.1.3 农民职业多元化的需求
        3.1.4 农民生活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3.2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3.2.1 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理论
        3.2.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
        3.2.3 心理学中的无意识理论
4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4.1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条件
        4.1.1 礼俗文化的影响
        4.1.2 和谐村容的情感陶冶
        4.1.3 家庭环境的熏陶
    4.2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4.2.1 教育范围覆盖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4.2.2 自主性、平等性与农民主体意识增强相契合
        4.2.3 能够有效降低农民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
    4.3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4.3.1 人文熏陶的氛围还需提升
        4.3.2 教育活动持续性有待提高
        4.3.3 生活情景的利用尚需增强
5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5.1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5.1.1 凸显生活化教育的原则
        5.1.2 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5.1.3 坚持持续性教育的原则
    5.2 农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5.2.1 淡化行政色彩,凸显非权力性影响
        5.2.2 助推文化惠民,增强人文熏陶
        5.2.3 优化生活环境,陶冶道德情操
        5.2.4 灵活选择教育形式,提升教育针对性
        5.2.5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拓宽隐性施教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 林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2)
[2]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思想研究[J]. 索春艳,张耀灿.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05)
[3]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J]. 张玉倩,孙其昂.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24)
[4]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 洪滔.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8)
[5]融入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建构[J]. 王学俭,刘珂.  思想教育研究. 2015(02)
[6]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J]. 王淑荣,孟鹏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02)
[7]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设的几个问题[J]. 白显良.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24)
[8]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的隐性教育生成研究[J]. 邓建平.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 (02)
[9]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真理的魅力[J]. 刘建军.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08)
[10]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体系优化[J]. 侯勇,孙其昂.  思想理论教育. 2010(11)



本文编号:29979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9979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2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