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6 01:0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综合素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手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定,吹响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冲锋号角,从2012年到2020年八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扎实有序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的低质低效培育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自2014年起,明村镇政府正式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并结合镇域实际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本镇农业的发展储备人才。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的方式,分别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概念。同时,对人力资本理论、政府角色理论等理论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总结,从而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随后,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进行探讨,论述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情况、机制建设,同时,从思想重视程度、农民自身素质、培训活动开展、政府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方面的的问题和原因。最后,对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以平度市明村镇为例


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实际生产运用所学技术情况

统计图,村镇,农民


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6数据来源: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图4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对新职业的认识根据图4,可以看出,不清楚的占了14%,觉得与现在农民完全一样的占了63.2%,还有15.6%的农民认为能够获得上级的特殊政策支持,这说明农民对新职业的认知是不到位的。数据来源: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图5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育活动的目的根据图5,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育活动,41%的人是为了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被动参加的活动,而没有明确目的和获得补助的人各占20%,为了提供技术、增加经济收入的比例仅仅占19%,这说明明村镇农民在参加培育活动热情度不是很高。三是调查对象对政府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满意度。了解作为直接参与者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育工作的满意度,深入挖掘和总结明村镇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调查问卷设计了培育活动是否满足了需求。通过图6可以得出,满足需求的人数占到61.9%,刚刚过半,满意率并不高。

统计图,政府监督,形式,讲师


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30督缺乏足够地力度,监督地实际效果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首先在课程内容监督指导上,注重课中监督忽视课前监督,即镇政府往往在开课后组织工作人员到课堂听课,监督讲师上课地质量,但却忽视了课前讲师地备课内容指导,导致讲师讲的不是农民想听的、农民想听的讲师没有准备。其次,监督方式不够丰富。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活动过程中政府是如何监督培训过程的一题中,26.3%的农民选择了发放问卷。只有10.45%人选择了开展座谈会议,还有61.5%的人选择了没有任何监督手段。数据来源:明村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图7政府监督形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 陈新忠,庹娟.  教育与职业. 2020(01)
[2]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演变及培育问题研究综述[J]. 何力.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7)
[3]商城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概况、存在问题及建议[J]. 吴燕.  基层农技推广. 2019(04)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 孔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06)
[5]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职业化教育体系优化探讨[J]. 范力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8(22)
[6]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补助的三种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 鲁布碧,田书芹.  成人教育. 2018(08)
[7]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与路径研究[J]. 张燕,卢东宁.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4)
[8]浅谈新形势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J]. 李凤芝.  吉林农业. 2018(10)
[9]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自主选课模式下的实证分析[J]. 刘华,吴松,王斯怡,王琳.  安徽农学通报. 2018(08)
[10]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J]. 柳一桥.  农业经济. 2018(04)



本文编号:3120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20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e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