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主体观视野下我国农民主体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07:21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政府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那么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保障主体的地位,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是个重要的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造、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的创建、小城镇的创建等方面。而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现实矛盾夹杂着各种利益纠葛,也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使得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变得非常明显,亟需加以解决。马克思实践主体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探讨农民主体性问题的理论基础。本文从阐述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理论内涵、特点入手,界定农民主体性的概念及其特性,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主体性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人作为主体所从事的实践,实践表现着主体性。主体性实际上是实践主体或主体实践的特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客体对客体具有能动性,另一方面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对主体具有制约性。人的主体性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马克思关于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的论述是相互联系着的。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2章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及其对完善我国农民主体性的指导意义
1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特点与本质
1.1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概念
1.2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特点
1.2.1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
1.2.2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1.2.3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
1.3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本质
2 农民主体性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2.1 农民主体性的内涵
2.2 农民主体性的特点
2.2.1 具有自主性
2.2.2 具有能动性
2.2.3 具有创造性
3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对完善我国农民主体性的指导意义
第3章 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性的历史体现与现状分析
1 中国农民主体性的历史体现
1.1 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创造了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
1.3 创建了小城镇
2 中国农民主体性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
2.2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2.2.1 农民的自主性缺失
2.2.2 农民的能动性缺失
2.2.3 农民的创造性缺失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3.1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理论缺失
3.2 我国农民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
3.2.1 传统的"小农意识"
3.2.2 农民整体素质低
3.2.3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低
3.2.4 农民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
3.3 政府方面的制约因素
3.3.1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
3.3.2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第4章 以马克思实践主体观为指导提升我国农民的主体性
1 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1 自上而下地贯彻马克思实践主体观
1.2 转变观念确立农民的主体性
2 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我国农民的主体性
2.1 把满足农民需要作为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切入点
2.2 把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提升农民主体性的着力点
2.2.1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农民提供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
2.2.2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强化农民作为“当家人”的能力
2.2.3 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点改革农村领导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制度
2.3 把提高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作为提升农民主体性的根本点
2.3.1 “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2.3.2 “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2.3.3 “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3.4 “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卫生健康素质
2.3.5 “管理民主”要求农民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民主体功能单位研究[J]. 黄琳,罗伟,武正雄. 前沿. 2009(08)
[2]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空巢”村农民主体建设的启示[J]. 杨淑琼,刘河元. 学理论. 2009(15)
[3]传统农民主体性二维分析——从利益观和分配观看[J]. 黄琳,吴佩琦,黄觅.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5)
[4]建构新型农民主体性的路径探析[J]. 宋国晶,陈小慧.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8(03)
[5]主体性视阈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兼析“主体热”的深层原因[J]. 黄琳,李艳彬. 前沿. 2008(05)
[6]现代性视角中的农民主体性导论——问题的提出、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历史及现状[J]. 黄琳,刘翠玉. 前沿. 2008(04)
[7]论主体性视阈下的集体——兼论农民主体性的出路[J]. 黄琳,武正雄.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2)
[8]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人本理论比较[J]. 杨樱,陈维荣. 社科纵横. 2007(12)
[9]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分析与对策[J]. 朱建堂.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01)
[10]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徐水华,钱伟民. 理论导刊. 2006(10)
本文编号:3125118
【文章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现状
3 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2章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及其对完善我国农民主体性的指导意义
1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特点与本质
1.1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概念
1.2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特点
1.2.1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
1.2.2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1.2.3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性
1.3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本质
2 农民主体性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2.1 农民主体性的内涵
2.2 农民主体性的特点
2.2.1 具有自主性
2.2.2 具有能动性
2.2.3 具有创造性
3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对完善我国农民主体性的指导意义
第3章 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性的历史体现与现状分析
1 中国农民主体性的历史体现
1.1 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创造了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
1.3 创建了小城镇
2 中国农民主体性的现状分析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背景
2.2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民主体性的缺失
2.2.1 农民的自主性缺失
2.2.2 农民的能动性缺失
2.2.3 农民的创造性缺失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3.1 马克思实践主体观的理论缺失
3.2 我国农民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
3.2.1 传统的"小农意识"
3.2.2 农民整体素质低
3.2.3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低
3.2.4 农民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
3.3 政府方面的制约因素
3.3.1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
3.3.2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第4章 以马克思实践主体观为指导提升我国农民的主体性
1 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1 自上而下地贯彻马克思实践主体观
1.2 转变观念确立农民的主体性
2 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我国农民的主体性
2.1 把满足农民需要作为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切入点
2.2 把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提升农民主体性的着力点
2.2.1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农民提供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
2.2.2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强化农民作为“当家人”的能力
2.2.3 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基点改革农村领导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制度
2.3 把提高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作为提升农民主体性的根本点
2.3.1 “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2.3.2 “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2.3.3 “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3.4 “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卫生健康素质
2.3.5 “管理民主”要求农民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民主体功能单位研究[J]. 黄琳,罗伟,武正雄. 前沿. 2009(08)
[2]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空巢”村农民主体建设的启示[J]. 杨淑琼,刘河元. 学理论. 2009(15)
[3]传统农民主体性二维分析——从利益观和分配观看[J]. 黄琳,吴佩琦,黄觅.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5)
[4]建构新型农民主体性的路径探析[J]. 宋国晶,陈小慧.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8(03)
[5]主体性视阈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兼析“主体热”的深层原因[J]. 黄琳,李艳彬. 前沿. 2008(05)
[6]现代性视角中的农民主体性导论——问题的提出、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历史及现状[J]. 黄琳,刘翠玉. 前沿. 2008(04)
[7]论主体性视阈下的集体——兼论农民主体性的出路[J]. 黄琳,武正雄.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2)
[8]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人本理论比较[J]. 杨樱,陈维荣. 社科纵横. 2007(12)
[9]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分析与对策[J]. 朱建堂.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01)
[10]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徐水华,钱伟民. 理论导刊. 2006(10)
本文编号:3125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2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