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工具性认同:村民小组的行动逻辑

发布时间:2021-04-26 14:29
  本文以秦巴山区蒲村为个案,基于两次共计30天的实地调研和村庄基本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采取深度个案和比较分析方法,考察村庄社会性质与村民小组行动的逻辑,反思农民行动单位与村治模式理论。本文主要分析三个典型案例:村庄集体公益山林流转、村民小组自来水利设施维护和村两委换届选举进行研究。一方面,深度考察村庄社会性质;另一方面,通过事件描述展示村民小组如何行动以及如何为行动提供辩护依据。最后,对比村庄社会性质和村民小组的实际行动逻辑。研究发现,以20世纪90年代末为分界线,蒲村经历了自然村、初级社、生产大队、管委会以及行政村的多次变换,但前一段时期仍然是典型的以自然村或生产队为基本的认同和行动单位,社队掌握着村庄土地和林地的实际控制权,拥有完善的灌溉与水利设施、社队为单位的公田、公山和人情圈子,在这个圈子内形成了合作、互助的社区认同和集体行动逻辑。20世纪90年代后,社队认同的传统资源迅速消减,并逐步形成以利益中心的行动取向。但消减的社队认同仍可能因利益诱导被重新激活;但这种被重新激活的社队认同或村民小组认同并非稳固的,而表现为游离性的、工具性的、策略性的。从而,笔者提出村庄社会性质的工具性认同。...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回顾
        1.2.1 村落与农民行动逻辑
        1.2.2 市场、宗族、文化网络与农民行动逻辑
        1.2.3 双层认同与农民行动逻辑
        1.2.4 村民小组作为行动单位的补充文献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与本土视角
        1.3.2 深度个案
    1.4 我与蒲村
第二章 个案村庄性质研究
    2.1 秦巴山南的小村庄
    2.2 村庄社会性质探析
        2.2.1 蒲村村史概述
        2.2.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日常生活
        2.2.3 90年代后期村庄社会性质的变化
第三章 林权流转:社队为单位的象征行动
    3.1 历史上的公山
    3.2 公山流转的基本脉络
    3.3 以社队为单位的象征性集体行动
第四章 水利失修:社队能力和责任双重缺失
    4.1 蒲村社队饮水格局
    4.2 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与“三月无水”
    4.3 社队:责任逃避?能力下降?
第五章 村庄选举:经济利益实质化和社队认同表象化
    5.1 蒲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历史
    5.2 竞争性的村庄换届选举
    5.3 经济利益的实质化和社队认同的表象化
第六章 工具性认同:作为案例的补充分析
    6.1 总体回顾:村民小组如何行动
    6.2 工具性认同:作为解释的框架
    6.3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 贺雪峰.  开放时代. 2012(10)
[2]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还是个人?[J]. 黄宗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01)
[3]“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J]. 徐勇,周青年.  河北学刊. 2011(05)
[4]政策性与公益性:中部农村的双层治理结构与逻辑[J]. 王德福.  青年研究. 2011(04)
[5]农村村民小组功能浅析——以皖中地区新林村为个案[J]. 秦海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6]村民自治体系中的村民小组研究[J]. 程同顺,赵一玮.  晋阳学刊. 2010(02)
[7]超越村庄的四种范式:方法论视角——以施坚雅、弗里德曼、黄宗智、杜赞奇为例[J]. 邓大才.  社会科学研究. 2010(02)
[8]当代中国村民自治历史起点问题[J]. 刘庆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9]论乡村政治的空间结构——村民小组与村庄空间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 申端锋.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10]农民行动单位:集体、农户与个人——兼论当代中国农民行动单位演变轨迹[J]. 邓大才.  天津社会科学. 2008(05)

博士论文
[1]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 陈柏峰.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61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61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e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