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8 22:56
农村居民点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民为方便劳动和生活千百年来自发形成的。目前的农村居民点大多几户、十几户、甚至更多聚在一起,一个居民点就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内的居民都很熟悉。他们都能按照长幼尊卑排上亲戚关系,事实上他们也的确存在着“差序格局”式的关系。这种聚集的村落,增强了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一方面离耕作的地方比较近,方便他们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点离大城市较远,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道路不畅,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速度的加快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增加建设用地成为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国范围内的“空心村"整治还没有彻底完成。由于这些空心村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呈现出布局分散、结构零乱、用地超标的特点,土地资源的浪费依然大量存在。2009年4月,信阳市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在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居民点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息县农村...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研究状况述评
(三) 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创新
1.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本文的框架
3. 本文的创新
一、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 信阳市息县简介
(二) 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背景
1. 中央有明确要求
2. 河南有迫切需要
3. 信阳有便利条件
(三) 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意义
1. 农村居民点建设是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根本
2. 农村居民点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居民点建设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二、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人居环境理论
(二) 规模经济理论
(三) 公众参与理论
(四) 帕累托最优理论
三、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模式
1. 群众集资联建模式
2. 市场开发带动模式
3. 能人牵头带动模式
4. 整村搬迁模式
5. 扶贫整村推进模式
(二)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有偏差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 居民点建设规划问题突出
4. 土地问题制约建设
5. 建设资金筹集渠道不畅
6. 居住环境比较差
四、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一) 基本思路
(二) 若干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方向[J]. 谷晓坤,代兵,陈百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6)
[2]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J]. 张如林. 小城镇建设. 2007(06)
[3]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J]. 詹莉,周慧,李保莲.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4]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J]. 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赵婷婷,谢志丹. 资源科学. 2007(02)
[5]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J]. 刘咏莲,曲福田,姜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6]潞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 师学义,陈丽,杜轶,赵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7]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 杨庆媛,张占录. 中国软科学. 2003(06)
博士论文
[1]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 谭雪兰.湖南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08810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相关研究状况述评
(三) 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创新
1.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本文的框架
3. 本文的创新
一、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 信阳市息县简介
(二) 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背景
1. 中央有明确要求
2. 河南有迫切需要
3. 信阳有便利条件
(三) 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意义
1. 农村居民点建设是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根本
2. 农村居民点建设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居民点建设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二、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人居环境理论
(二) 规模经济理论
(三) 公众参与理论
(四) 帕累托最优理论
三、信阳市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息县农村居民点建设模式
1. 群众集资联建模式
2. 市场开发带动模式
3. 能人牵头带动模式
4. 整村搬迁模式
5. 扶贫整村推进模式
(二)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有偏差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 居民点建设规划问题突出
4. 土地问题制约建设
5. 建设资金筹集渠道不畅
6. 居住环境比较差
四、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一) 基本思路
(二) 若干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区域方向[J]. 谷晓坤,代兵,陈百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06)
[2]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J]. 张如林. 小城镇建设. 2007(06)
[3]河南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J]. 詹莉,周慧,李保莲.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4]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特征的区位分析[J]. 姜广辉,张凤荣,周丁扬,赵婷婷,谢志丹. 资源科学. 2007(02)
[5]江苏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评价分级[J]. 刘咏莲,曲福田,姜海.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6]潞城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J]. 师学义,陈丽,杜轶,赵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7]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和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 杨庆媛,张占录. 中国软科学. 2003(06)
博士论文
[1]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 谭雪兰.湖南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08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0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