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下乡”与贫困村治理:基于国家和农民关系研究 ——以广西那坡县平孟村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9-05 07:40
贫困村治理是中国农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治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农村不断地深入改革,新时期的支农、惠农政策下乡,给传统的贫困村治理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并且缓解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样的传统贫困治理方式在农村的发展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很快又给传统的村庄带来了新一轮的贫困治理困境,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呈现出和谐互动的预期目标。然而,调研发现广西的贫困村治理效果显著,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很大的转变,其中“领导下乡”这一实践更是广为乐道。故本文选择广西那坡县平孟村作为个案村,以实证调查为基础,试图通过微观研究,以“解剖麻雀”式对平孟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相同背景下传统的贫困治理和“领导下乡”实践进行比较分析,从贫困村治理角度,关注贫困治理中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的转变,并揭示“领导下乡”实践在贫困村治理中形成内在机制。“领导下乡”实践与乡村自治有效联合,进一步促进农民合作,从而化解贫困村治理的困境,实现国家与农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乡村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二) 贫困村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三) 贫困村治理中国家治理的不同表现
(四) 文献评述
三、论文框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一) 论文框架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个案介绍
五、核心概念说明
第二章 传统的贫困村治理方式与农民态度
一、传统扶贫方式:国家政府救济与扶贫资金
(一) 国家救济和农业税取消:收益甚微
(二) 扶贫资金难落地:国家政府扶贫“拖”字诀
(三) 特色产业“诱导”:失败收场
二、“惊慌失措”的农民
(一) 项目拖拉,农民“慌了”
(二) 跟风创业,农民“怕了”
(三) “我要抵抗”
三、小结
第三章 “领导下乡”实践的过程分析
一、项目资源整合
(一) “下马服务”:扶贫“领导”进村
(二) 连“天线”:找项目、寻资金
(三) 示范效应:“两件大事”给农民“主演权利”
二、村民自治组织成长与发展
(一) 召开会议,落实工作
(二) 搞好活动,带出队伍
(三) 外出考察,探索致富
三、村民参与积极性的调动
(一) 接“地气”:聚人心、急民需
(二) 合作发展: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三) 扶弱助残:实现救助和创业
四、小结
第四章 “领导下乡”实践的绩效
一、农民理性选择
(一) “算计”的小农:掏钱的事不干
(二) “观望”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二、农民积极合作
三、村庄整体面貌变好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贫困治理中国家与农民关系转变
二、“领导下乡”的启示
三、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的想象力:迈向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J]. 吕方.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03)
[2]贫困与赋权:基于公民身份的贫困治理制度机理探析[J]. 靳继东,潘洪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2)
[3]拉祜族直过区村寨内生秩序的变迁——以澜沧县竹塘乡老缅大寨为研究个案[J]. 罗承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4]建国以来中国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J]. 胡新萍,赵兴梅,苟天来,侯婧,左停. 前沿. 2011(09)
[5]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 唐丽霞,李小云,左停. 贵州社会科学. 2010(12)
[6]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J]. 程毅,刘军. 前沿. 2010(04)
[7]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8]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历史视野下的综合考察[J]. 李成贵,孙大光. 中国农村观察. 2009(06)
[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 王汉生,王一鸽. 社会学研究. 2009(02)
[10]村民自治发展的历程、经验与机制探讨[J]. 刘义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 孙德林.浙江师范大学 2007
[2]蹲点:以湘西老村为例的人类学考察[D]. 刘宇.中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84937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关于乡村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二) 贫困村治理中的国家与农民关系
(三) 贫困村治理中国家治理的不同表现
(四) 文献评述
三、论文框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一) 论文框架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四、个案介绍
五、核心概念说明
第二章 传统的贫困村治理方式与农民态度
一、传统扶贫方式:国家政府救济与扶贫资金
(一) 国家救济和农业税取消:收益甚微
(二) 扶贫资金难落地:国家政府扶贫“拖”字诀
(三) 特色产业“诱导”:失败收场
二、“惊慌失措”的农民
(一) 项目拖拉,农民“慌了”
(二) 跟风创业,农民“怕了”
(三) “我要抵抗”
三、小结
第三章 “领导下乡”实践的过程分析
一、项目资源整合
(一) “下马服务”:扶贫“领导”进村
(二) 连“天线”:找项目、寻资金
(三) 示范效应:“两件大事”给农民“主演权利”
二、村民自治组织成长与发展
(一) 召开会议,落实工作
(二) 搞好活动,带出队伍
(三) 外出考察,探索致富
三、村民参与积极性的调动
(一) 接“地气”:聚人心、急民需
(二) 合作发展: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三) 扶弱助残:实现救助和创业
四、小结
第四章 “领导下乡”实践的绩效
一、农民理性选择
(一) “算计”的小农:掏钱的事不干
(二) “观望”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二、农民积极合作
三、村庄整体面貌变好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贫困治理中国家与农民关系转变
二、“领导下乡”的启示
三、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的想象力:迈向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J]. 吕方.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12(03)
[2]贫困与赋权:基于公民身份的贫困治理制度机理探析[J]. 靳继东,潘洪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2)
[3]拉祜族直过区村寨内生秩序的变迁——以澜沧县竹塘乡老缅大寨为研究个案[J]. 罗承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4]建国以来中国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J]. 胡新萍,赵兴梅,苟天来,侯婧,左停. 前沿. 2011(09)
[5]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 唐丽霞,李小云,左停. 贵州社会科学. 2010(12)
[6]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J]. 程毅,刘军. 前沿. 2010(04)
[7]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8]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历史视野下的综合考察[J]. 李成贵,孙大光. 中国农村观察. 2009(06)
[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 王汉生,王一鸽. 社会学研究. 2009(02)
[10]村民自治发展的历程、经验与机制探讨[J]. 刘义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 孙德林.浙江师范大学 2007
[2]蹲点:以湘西老村为例的人类学考察[D]. 刘宇.中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84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8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