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 ——基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2021-11-24 11:45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采用道德两难讨论的方法对10-16岁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并进而提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和德育策略。本文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在科尔伯格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六个地区的63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科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城市和农村青少年被试的道德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和农村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也存在明显差异。但男女学生间、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间的道德阶段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针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提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创新和科学化的建议和对策,主张改变我国传统德育的灌输方法,加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的创新和科学化。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年级道德阶段的选择情况
图 3.1 各年级道德阶段的选择情况由图 3.1 可知,在三年至五年级之间,被试的道德认知发展阶高,此后到六年级和八年级时有所下降,但八年级后又显著上升到上。7、在此还抽取了 10、13、16 岁被试具体的阶段选择情况进
2 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思考2.1 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可以看出,本研究支持了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德的发展是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的、普遍的顺序发展。在个体道德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是一次一个台阶地通过各个道德试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更高阶段道德的选择比例逐渐增加。科尔伯多数九岁以下的儿童、部分青少年、大多数少年犯和成年罪犯都道德水平,社会中的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处在习俗水平,少且只有他们到 20 岁以后才能达到后习俗水平。与科尔伯格 1963 年的研究结果相比,(见图 3.2)黑龙江省的对阶段一、二的使用比例显著减少,而对阶段三、四的使用比例显阶段五的使用相对较少。但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前习俗水用比例逐渐下降,而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类型逐渐占据优势。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道德认知理论与测量方法的演进[J]. 范琪,贾林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2]道德理论与测量的新进展[J]. 沈汪兵.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心理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J]. 严梅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4]论道德个人相对主义及其治理[J]. 孙秀丽,王圣祯. 学术交流. 2007(11)
[5]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观[J]. 陈连珠.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2)
[6]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 董秀娜. 前沿. 2005(06)
[7]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J]. 李文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11)
[8]柯尔伯格对皮亚杰道德认知测量方法的发展[J]. 黄勤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9]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J]. 郑航. 比较教育研究. 2002(12)
[10]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编制中的几个问题[J]. 李伯黍,顾海根. 上海教育科研. 1994(05)
硕士论文
[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 龚世星.合肥工业大学 2006
[2]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D]. 蒋福明.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 陈红.武汉大学 2005
[4]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D]. 杨威.武汉大学 2004
[5]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D]. 姚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15907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各年级道德阶段的选择情况
图 3.1 各年级道德阶段的选择情况由图 3.1 可知,在三年至五年级之间,被试的道德认知发展阶高,此后到六年级和八年级时有所下降,但八年级后又显著上升到上。7、在此还抽取了 10、13、16 岁被试具体的阶段选择情况进
2 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思考2.1 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可以看出,本研究支持了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德的发展是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的、普遍的顺序发展。在个体道德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个体是一次一个台阶地通过各个道德试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更高阶段道德的选择比例逐渐增加。科尔伯多数九岁以下的儿童、部分青少年、大多数少年犯和成年罪犯都道德水平,社会中的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处在习俗水平,少且只有他们到 20 岁以后才能达到后习俗水平。与科尔伯格 1963 年的研究结果相比,(见图 3.2)黑龙江省的对阶段一、二的使用比例显著减少,而对阶段三、四的使用比例显阶段五的使用相对较少。但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前习俗水用比例逐渐下降,而较高阶段的道德判断类型逐渐占据优势。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方道德认知理论与测量方法的演进[J]. 范琪,贾林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2]道德理论与测量的新进展[J]. 沈汪兵.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心理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J]. 严梅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4]论道德个人相对主义及其治理[J]. 孙秀丽,王圣祯. 学术交流. 2007(11)
[5]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观[J]. 陈连珠.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2)
[6]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 董秀娜. 前沿. 2005(06)
[7]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J]. 李文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11)
[8]柯尔伯格对皮亚杰道德认知测量方法的发展[J]. 黄勤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9]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J]. 郑航. 比较教育研究. 2002(12)
[10]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编制中的几个问题[J]. 李伯黍,顾海根. 上海教育科研. 1994(05)
硕士论文
[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 龚世星.合肥工业大学 2006
[2]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D]. 蒋福明.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 陈红.武汉大学 2005
[4]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D]. 杨威.武汉大学 2004
[5]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D]. 姚莉.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15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1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