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16:53
互联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还同时开辟了人类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互联网在开启人类社会生活新时代、新空间的同时,也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这一课题,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开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从而增强党和政府及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对于我们迎接挑战,沉着应对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各种意识形态的激荡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我们与时俱进,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从分析互联网是人类信息与思想交流的新形式入手,紧密结合各网络主体尤其是广大网民的具体行为,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负影响,探讨了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在网络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方略。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 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介绍、评析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全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新空间的开启
二、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 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联网:人类信息与思想交流的新形式
1.1 互联网的发展、功能与本质
一、 互联网的发展: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二、 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三、 互联网的本质
1.2 互联网的双重特征
一、 网络结构:技术上的分布性与现实中的集中性
二、 网上内容:信息无限与知识有限
三、 网络传播:自由与控制
四、 网络空间:虚拟与现实
五、 网络交往:“天涯若比邻”与“比邻若天涯”
1.3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主体分析
一、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宏观情况
二、 我国互联网的主体及其分层
三、 我国网民的基本情况及行为分析
第二章 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
2.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建设
一、 本文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含义
2.2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机遇
一、 网络传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二、 网络精神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增添新内容、新体现
三、 网络交往将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四、 网络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五、 互联网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2.3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挑战
一、 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二、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的挑战
三、 互联网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方式功效降低
四、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
第三章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3.1 网上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
一、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全球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向世界
二、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存在形式的渗透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方式的转型
三、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作用方式的高科技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善于与科技结合
四、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争夺的直接性、复杂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敢于应战、善于应战
3.2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掌握的原则
一、 主动性原则
二、 与时俱进原则
三、 包容性原则
四、 认同性原则
3.3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
一、 虚事实做
二、 寓教于乐
三、 灌输与引导结合
四、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网络文明创建活动
第四章 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4.1 大力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一、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三、 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
4.2 牢牢把握住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
一、 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
二、 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困难与可能性
三、 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对策
4.3 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一、 大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二、 大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三、 大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
4.4 大力发展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
一、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二、 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的两个必要前提
三、 我国发展健康、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结束语: 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J]. 苏金生. 互联网天地. 2004(01)
[2]互联网的悖论:信息无限与知识有限[J]. 吴玉荣.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4)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J]. 徐伟新.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02)
[4]“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百年历程及其对立[J]. 吴玉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2)
[5]因特网革命和创新的地理分布[J]. 马里安·P·费尔德曼,项龙.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3(01)
[6]意识形态:一个概念的历史[J]. Bernard Susser,黄岭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7]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J]. 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张世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03)
[8]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J]. 周光辉,周笑梅. 政治学研究. 2001(02)
[9]网络与理论宣传[J]. 宋海庆. 贵州社会科学. 2001(03)
[10]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扩张与渗透[J]. 王凤歧,林雄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02)
博士论文
[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 仲崇东.中共中央党校 2003
[2]网络哲学引论[D]. 常晋芳.中共中央党校 2002
本文编号:3533020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新时代、新空间的开启
二、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 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联网:人类信息与思想交流的新形式
1.1 互联网的发展、功能与本质
一、 互联网的发展:对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二、 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三、 互联网的本质
1.2 互联网的双重特征
一、 网络结构:技术上的分布性与现实中的集中性
二、 网上内容:信息无限与知识有限
三、 网络传播:自由与控制
四、 网络空间:虚拟与现实
五、 网络交往:“天涯若比邻”与“比邻若天涯”
1.3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主体分析
一、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宏观情况
二、 我国互联网的主体及其分层
三、 我国网民的基本情况及行为分析
第二章 互联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
2.1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建设
一、 本文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含义
2.2 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新机遇
一、 网络传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
二、 网络精神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增添新内容、新体现
三、 网络交往将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四、 网络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五、 互联网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2.3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挑战
一、 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二、 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的挑战
三、 互联网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方式功效降低
四、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冲击
第三章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3.1 网上意识形态的特点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
一、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全球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向世界
二、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存在形式的渗透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方式的转型
三、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作用方式的高科技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善于与科技结合
四、 互联网上意识形态争夺的直接性、复杂性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敢于应战、善于应战
3.2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掌握的原则
一、 主动性原则
二、 与时俱进原则
三、 包容性原则
四、 认同性原则
3.3 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
一、 虚事实做
二、 寓教于乐
三、 灌输与引导结合
四、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网络文明创建活动
第四章 网络空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4.1 大力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
一、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 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现状
三、 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的对策
4.2 牢牢把握住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
一、 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现状
二、 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困难与可能性
三、 互联网上把握舆论导向的对策
4.3 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一、 大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二、 大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三、 大力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性
4.4 大力发展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
一、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二、 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的两个必要前提
三、 我国发展健康、先进网络文化的对策
结束语: 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我国互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J]. 苏金生. 互联网天地. 2004(01)
[2]互联网的悖论:信息无限与知识有限[J]. 吴玉荣.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4)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J]. 徐伟新.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02)
[4]“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百年历程及其对立[J]. 吴玉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2)
[5]因特网革命和创新的地理分布[J]. 马里安·P·费尔德曼,项龙.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03(01)
[6]意识形态:一个概念的历史[J]. Bernard Susser,黄岭峻.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7]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J]. 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张世鹏.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03)
[8]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J]. 周光辉,周笑梅. 政治学研究. 2001(02)
[9]网络与理论宣传[J]. 宋海庆. 贵州社会科学. 2001(03)
[10]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扩张与渗透[J]. 王凤歧,林雄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1(02)
博士论文
[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 仲崇东.中共中央党校 2003
[2]网络哲学引论[D]. 常晋芳.中共中央党校 2002
本文编号:3533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3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