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丹阳市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9 06:01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三十多年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建设,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机构和社会关系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农民的身份、角色、和需求开始多元化,农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觉醒。而这一时期,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却没有能够跟上社会经济变革的步伐,农村治理中,"村两委"大多被各类"能人"、"贤人"等农村精英阶层控制。实际权力运行中,"村两委"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公共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从而导致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各类村官腐败现象频发,干群关系紧张,村民自治制度陷入治理困境。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危机而来,在农村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和冲突的不断碰撞中,在浙江省武义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以"新三委"为新权力构架、制衡的民主监督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推广。自此,我国农村民主监督的探索与实践进入新时期,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出现,为完善村民自治,解决新一轮乡村治理困境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本文重点以研究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产生背景为基础,深入探讨其内生渊源及影响,以监督、制衡...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1.5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基本概念
        1.5.2 理论基础
2 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推行及意义
    2.1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概况
        2.1.1 村民自治的概念、内容及内涵特征
        2.1.2 我国村民自治制度产生及发展过程
        2.1.3 村民自治制度推行的意义
        2.1.4 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缺陷
        2.1.5 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民自治
    2.2 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立
        2.2.1 建立背景
        2.2.2 建立过程
        2.2.3 发展和推行
    2.3 重要意义
3 丹阳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与运行实践
    3.1 丹阳市村务监督委员的建立
    3.2 丹阳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及方法
        3.2.1 主要职责
        3.2.2 工作方法
    3.3 实践中的创新做法
        3.3.1 珥陵镇实行"一报两述三评"考评制度
        3.3.2 云阳街道建立村组财务"2+2"监督制度
    3.4 丹阳市村务监督委会运行成效
        3.4.1 主要成效
        3.4.2 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成效案例
4 丹阳市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1.1 村务监督委员会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
        4.1.2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产生存在不合理性
        4.1.3 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内容存在有限性
        4.1.4 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监督存在障碍性
        4.1.5 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两委实践中存在同体性
        4.1.6 村务监督实施监督对成员的个人素质存在依赖性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思想认识上存在差异
        4.2.2 新村三委之间关系模糊
        4.2.3 村监督组织之间关系模糊
        4.2.4 村务监督委员会与其所在乡镇纪委关系不清
        4.2.5 新"村三委"实际地位不平等
        4.2.6 监督操作机制不健全,监督信息不全面,存在局限性
5 促进丹阳市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
    5.1 优化自身建设、提升村(镇)干部能力素养
    5.2 完善村级权力制衡监督体系
    5.3 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机制
    5.4 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5.5 营造良好的民主监督环境
    5.6 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632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32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