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1 13:39
  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历经19年,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被赋予了高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破解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年的历程,使得大学生村官计划越来越走向成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通过具体的分析,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4.2 科层制理论
2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背景及发展历程
    2.1 大学生村官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村官
        2.1.2 大学生村官计划
    2.2 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背景
        2.2.1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2.2.2 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3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历程
        2.3.1 初步探索阶段(1995年—2005年)
        2.3.2 整体推进阶段(2005年—2008年)
        2.3.3 全国发展阶段(2008年3月—至今)
    2.4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效果
3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情况
        3.1.1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历程
        3.1.2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政策
        3.1.3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总体情况
        3.1.4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效果
    3.2 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明确
        3.2.2 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3.2.3 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
        3.2.4 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缺乏
        3.2.5 大学生村官出路不明
    3.3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
        3.3.2 选聘制度不完善
        3.3.3 岗位培训机制不完善
        3.3.4 管理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3.3.5 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不畅通
4 完善余姚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
        4.1.1 明确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
        4.1.2 加大舆论支持和引导
    4.2 完善选聘制度
        4.2.1 科学制定选聘标准
        4.2.2 增强选聘的针对性
        4.2.3 控制选聘数量
    4.3 健全岗位培训机制
        4.3.1 建立完善的岗位培训体系
        4.3.2 增强岗位培训的针对性
        4.3.3 丰富岗位培训的形式
    4.4 完善激励机制
        4.4.1 完善管理机制
        4.4.2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4.5 畅通退出渠道
        4.5.1 为留村任职创造条件
        4.5.2 增加考录公务员的机会
        4.5.3 制定安置补偿政策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构建[J]. 田园,康菊花,谭春萍.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09)
[2]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研究——基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的调查数据[J]. 李金苹,李新亮,王雪.  高等农业教育. 2013(08)
[3]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性与有序流动性研究[J]. 刘援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4)
[4]对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各主体角色定位的思考[J]. 戴芳.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3(03)
[5]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模式思考[J]. 贺桂欣,宋绍富,王立红.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6]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J]. 文德义,陈松.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7]“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 蔡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8]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 王志刚,于永梅.  中国软科学. 2010(06)
[9]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 杨振海.  江汉论坛. 2010(06)
[10]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 程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硕士论文
[1]大学生村官保障制度研究[D]. 朱晶.南昌大学 2012
[2]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志雄.内蒙古大学 2012
[3]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娟.华东师范大学 2012
[4]大学生村官计划若干问题探析[D]. 蒋福兰.山东大学 2012
[5]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D]. 李鸿鹄.浙江大学 2010
[6]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D]. 马爱玲.中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58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58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