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组织化解村域公共危机的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2-07-09 20:02
目前,中国处于全球性的高风险时期与中国国内结构转型期二者叠加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这种风险场景中,农村中的公共危机的发生与解决都会受制于这一外部环境,例如农村惯常出现的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等。面对这种“似乎”无法避免的危机事件与危机状态,政府依靠强势的权力介入并化解危机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反而是农村中的社会组织因扎根于农村土壤的先天优势,在化解村域公共危机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因此,作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石,农村社会组织功能发挥的好坏,对于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提升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村自身特质与危机特性出发,运用设定的研究框架,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中四个阶段影响力的大小,以及以何种途径实现对危机的化解功能的,从而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治理视角或一种替代性的政策方案。根据这一思路,论文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危机化解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介绍。同时,对论文的研究...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多发频发性
1.1.2 农村民间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
1.1.3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2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价值
1.3 农村社会组织与公共危机关系的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农村公共危机的文献
1.3.2 研究农村社会组织的文献
1.3.3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解决公共危机的文献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拟采取的分析框架
1.5.1 “一个场域”
1.5.2 “二个维度”
1.5.3 “三大主体”
1.5.4 “四个阶段”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公共危机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农村社会组织理论
2.2 政府治理理论
2.3 公共危机理论
第3章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3.1 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1.1 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
3.1.2 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3.1.3 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
3.2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3.2.1 传统时期(1949年以前)
3.2.2 再分配时期(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
3.2.3 转型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
3.3 农村社会组织兴起的必然性
3.3.1 农村实现“善治”的需要
3.3.2 农民经济与社会合作的需要
3.3.3 农村从“失序”到“有序”的需要
3.3.4 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3.4 社会组织在农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与地位
3.4.1 农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分配
3.4.2 农村权力体系中的角色地位
3.4.3 农村社会组织跟其它权力主体的关系
第4章 农村公共危机与社会组织参与现状
4.1 风险社会下农村冲突的新迹象
4.1.1 社会整体稳定,对抗性不高
4.1.2 集体行动组织化程度不高
4.1.3 农村内部不满与“怨恨”意识比较普遍
4.1.4 多重社会问题带来潜伏的危机
4.1.5 多元文化冲突增加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4.1.6 治理危机在中国乡村普遍存在
4.2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要性
4.2.1 高风险社会必然引发危机治理难题
4.2.2 转型期中国农村结构分化造成农村公共危机频发
4.2.3 传统危机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4.2.4 农村危机治理主体的必然选择
4.3 农村社会组织化解公共危机各阶段的职能体现
4.3.1 危机预警阶段,农村社会组织作用凸显
4.3.2 危机爆发阶段,对政府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4.3.3 危机缓和阶段,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
4.3.4 危机消弭阶段,社会组织发挥其长期“在场”的优势
4.4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化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4.4.1 基层政权的危机治理理念的滞后
4.4.2 现行管理体制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4.4.3 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受限
4.4.4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不完善
第5章 农村社会组织化解公共危机职能的保障机制建设
5.1 外围支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5.1.1 政策扶持
5.1.2 资金扶持
5.1.3 制度供给
5.2 自身发展:提高社会组织危机化解能力
5.2.1 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专业能力建设
5.2.2 完善组织危机管理制度
5.2.3 规范组织内部管理制度
5.2.4 与国外社会组织合作
5.2.5 探索农民参加社会组织的新模式
5.3 内部优化:健全社会组织化解农村危机的运行体制
5.3.1 危机预警阶段的预警机制建设
5.3.2 危机爆发阶段的决策机制建设
5.3.3 危机缓和阶段的监督机制建设
5.3.4 危机消弭阶段的评估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657727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多发频发性
1.1.2 农村民间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
1.1.3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1.2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价值
1.3 农村社会组织与公共危机关系的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农村公共危机的文献
1.3.2 研究农村社会组织的文献
1.3.3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解决公共危机的文献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拟采取的分析框架
1.5.1 “一个场域”
1.5.2 “二个维度”
1.5.3 “三大主体”
1.5.4 “四个阶段”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公共危机的相关基础理论
2.1 农村社会组织理论
2.2 政府治理理论
2.3 公共危机理论
第3章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3.1 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1.1 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概念
3.1.2 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3.1.3 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
3.2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
3.2.1 传统时期(1949年以前)
3.2.2 再分配时期(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
3.2.3 转型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今天)
3.3 农村社会组织兴起的必然性
3.3.1 农村实现“善治”的需要
3.3.2 农民经济与社会合作的需要
3.3.3 农村从“失序”到“有序”的需要
3.3.4 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3.4 社会组织在农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与地位
3.4.1 农村权力结构中的角色分配
3.4.2 农村权力体系中的角色地位
3.4.3 农村社会组织跟其它权力主体的关系
第4章 农村公共危机与社会组织参与现状
4.1 风险社会下农村冲突的新迹象
4.1.1 社会整体稳定,对抗性不高
4.1.2 集体行动组织化程度不高
4.1.3 农村内部不满与“怨恨”意识比较普遍
4.1.4 多重社会问题带来潜伏的危机
4.1.5 多元文化冲突增加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4.1.6 治理危机在中国乡村普遍存在
4.2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要性
4.2.1 高风险社会必然引发危机治理难题
4.2.2 转型期中国农村结构分化造成农村公共危机频发
4.2.3 传统危机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4.2.4 农村危机治理主体的必然选择
4.3 农村社会组织化解公共危机各阶段的职能体现
4.3.1 危机预警阶段,农村社会组织作用凸显
4.3.2 危机爆发阶段,对政府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4.3.3 危机缓和阶段,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
4.3.4 危机消弭阶段,社会组织发挥其长期“在场”的优势
4.4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化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4.4.1 基层政权的危机治理理念的滞后
4.4.2 现行管理体制与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4.4.3 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受限
4.4.4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网络不完善
第5章 农村社会组织化解公共危机职能的保障机制建设
5.1 外围支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5.1.1 政策扶持
5.1.2 资金扶持
5.1.3 制度供给
5.2 自身发展:提高社会组织危机化解能力
5.2.1 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专业能力建设
5.2.2 完善组织危机管理制度
5.2.3 规范组织内部管理制度
5.2.4 与国外社会组织合作
5.2.5 探索农民参加社会组织的新模式
5.3 内部优化:健全社会组织化解农村危机的运行体制
5.3.1 危机预警阶段的预警机制建设
5.3.2 危机爆发阶段的决策机制建设
5.3.3 危机缓和阶段的监督机制建设
5.3.4 危机消弭阶段的评估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657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5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