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服务对象对“儿童友好家园”服务的主观评价研究 ——以红白儿童友好家园为例

发布时间:2022-07-16 20:27
  儿童友好家园(以下简称家园)是社区儿童工作的一个新生事物,起源于紧急状态下的儿童保护。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从“紧急事件中应突出对儿童的保护”的基本理念出发,借鉴国际上在灾害和武装冲突后创立儿童友好空间(环境)的基本经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四川省8个重灾市(州)的21个县区启动了“儿童友好家园”项目,建设并运行了40所“儿童友好家园”,依托社区,向受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等内容的一体化服务,帮助儿童尽快摆脱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回归正常生活。目前,儿童友好家园已基本形成了三种运行模式:依托社区的运行模式、依托学校(或幼儿园)的运行模式和依托志愿者的运行模式。其中以依托社区和依托学校(或幼儿园)的运行模式为主,主要功能逐步拓展为集开展主题活动、多种知识技能培训、关注特殊困境儿童、与社区紧密合作等为一体的社区儿童保护新模式。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形式深入四川什邡市红白镇儿童友好家园收集资料,共访谈14名儿童,9名家长,以及3名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当地居民、居委...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准备
    第一节 文献回顾
        一、四川当地家庭儿童文化背景
        二、不同学者理解儿童的核心理念
        三、相关理论解释视角
        四、不同领域对儿童保护现状的研究
        五、服务成效评估方法
        六、贡献、不足与启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服务对象
        二、儿童观
        三、儿童友好家园
        四、主观评价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实施过程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的考虑
        三、如何寻找和接触研究人群
        四、如何分享、诠释及呈现其经验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家园”故事的呈现
    第一节 “不懂理念,只有信念”
        一、红白家园环境分析
        二、“不懂理念,只有信念”
    第二节 “儿童友好家园”与“学校”
        一、第一印象——“幼儿园”
        二、家园,抑或是学校
        三、家园与学校的“拉扯”关系
        四、“儿童”——“倒懂事不懂事的小娃娃”
        五、儿童眼中的“儿童友好家园”与“学校”
    第三节 “儿童友好家园”与“社区”
        一、家园“两迁徙”
        二、重逢,是惊是喜更是幸福!
        三、“走过悲伤的笑”——一个兔唇宝宝的“转介”
        四、下乡送服务——我们每个月的期待
        五、家园是孩子的舞台,期待便是最好的评价
        六、“友好”——友好和睦,开开心心
    第四节 “儿童友好家园”与“家”
        一、学会爬,学会一种习惯
        二、理解与支持,让我们走得更远
        三、“家园是我们的,我和家园共成长”
        四、“吸引我们的,是与志愿者们一起做活动而不是奖品”
        五、儿童与父母对家园的期待
        六、“家园”——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另一个家!
        七、儿童眼中的“家园”与“家”
    第五节 “儿童友好家园”就是“家园”
        一、儿童心中的“家园”蓝图
        二、家园阿姨的酸甜苦辣
        三、“家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四、凝聚着大家“心”的家园
        五、家园让“爱心接力”
第三部分 “家园”故事的反思
    第一节 研究方法的反思与不足
        一、研究的风险:效度、推广度问题
        二、伦理两难问题
        三、研究者自身的演变
    第二节 感受、理解和领悟
        一、“家园”故事的感受
        二、“家园”故事的反思
        三、对项目经验的理解
    第三节 小结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挑战与不足
    一、研究挑战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缔造灾区儿童友好家园[J]. 范燕宁,李珂,马宇飞.  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 2009(10)
[2]谈儿童友好学校及其创建[J]. 王桂玲,李君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3]司法社会工作评估策略研究——以救助机构内流浪儿童行为矫正介入为例[J]. 张立波,孔令倩.  甘肃理论学刊. 2009(04)
[4]儿童权利的基本价值:一种教育哲学的视角[J]. 王本余.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2)
[5]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上)[J]. 刘继同.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8(05)
[6]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文化观照[J]. 华爱华.  社会科学. 2007(10)
[7]从留守到进城——城市外来贫困家庭中儿童权益实现的障碍性因素[J]. 赵超,刘万顺.  当代青年研究. 2007(06)
[8]日本幼儿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整合性与连续性[J]. 王小英.  外国教育研究. 2007(02)
[9]关于流浪儿童的需求及其服务模式的评估报告——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志愿服务的评估分析[J]. 刘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6)
[10]社会支持系统的断裂与弥合——基于脆弱儿童实际生活状况的分析[J]. 行红芳,顾江霞.  青年研究. 2006(08)

硕士论文
[1]美国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计划研究[D]. 董秀兰.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63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63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3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