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基于失地农民三种维权方式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01 12:0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大量征用,农村因征地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农民维权的中心。由于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利益表达机制、基层政府维稳等多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选择了非制度化方式进行维权抗争,由此造成了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在已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失地农民维权方式三个个案材料的深入分析,针对失地农民集体维权抗争的手段、特点、发展趋势展开论述,以此来揭示造成失地农民选择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有序有效的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与建议。根据本论文结构的安排,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论解读,从学理上对“失地农民”、“政治参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等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尤其对失地...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失地农民
2.1.1 失地农民的概念
2.1.2 失地农民的类型
2.2 政治参与
2.2.1 政治参与的概念
2.2.2 政治参与的方式
2.3 政治参与的类型
2.3.1 制度化政治参与
2.3.2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2.4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第3章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案例解读
3.1 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3.1.1 集体上访
3.1.2 上街堵路
3.1.3 网络动员
3.2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特点
3.2.1 具有强烈的群体利益认同感
3.2.2 巧妙利用“弱者身份武器”
3.2.3 充分利用“合情不合法”的维权依据
3.3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3.3.1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程度逐渐提高
3.3.2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逐渐增强
3.3.3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政治权利诉求逐渐凸显
第4章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4.1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
4.1.1 农村集体所有权的空泛化
4.1.2 征地目的不明确
4.1.3 征地程序不透明
4.1.4 征地补偿费用不合理
4.2 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不畅
4.2.1 人大代表制度的缺陷
4.2.2 政治协商制度功能的弱化
4.2.3 现行信访制度的困境
4.2.4 村民自治制度的异质化
4.3 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维稳误区”
4.3.1 压力型体制的缘起
4.3.2 基层政府维稳的“异化”
4.4 影响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传统政治文化因素
4.4.1 生存伦理观念对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
4.4.2 法不责众心理对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所起的作用
第5章 改善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思考
5.1 改善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5.1.1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降低了乡村治理的绩效
5.1.2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造成了基层政府合法性的减弱
5.1.3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阻碍了新型乡村政治文化的形成
5.2 改善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
5.2.1 健全相关征地法律制度
5.2.2 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5.2.3 基层政府转变“维稳思路”
5.2.4 提高失地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与其利益表达[J]. 孙瑞华.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2(03)
[2]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J]. 金太军,赵军锋. 政治学研究. 2012(04)
[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困惑与消解[J]. 张千帆. 法学研究. 2012(04)
[4]超越“维稳的政治学”——分析和缓解社会稳定问题的新思路[J]. 应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07)
[5]当代中国社会“官民矛盾”问题特征分析[J]. 吴忠民. 教学与研究. 2012(03)
[6]利益诉求与社会管理[J]. 蔡禾.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1)
[7]转型期中国农村村委会政治合法性论析——以江苏为分析案例[J]. 戴玉琴.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
[8]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J]. 董海军. 社会. 2010(05)
[9]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J]. 董海军,代红娟. 人文杂志. 2010(05)
[10]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J]. 田先红. 开放时代. 2010(06)
博士论文
[1]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庞超.华东理工大学 2011
[2]农民利益表达:寻求国家与乡村的有效衔接[D]. 杨友国.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 王勇.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失地农民权益保护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D]. 王峰贵.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7421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学者研究综述
1.3.2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失地农民
2.1.1 失地农民的概念
2.1.2 失地农民的类型
2.2 政治参与
2.2.1 政治参与的概念
2.2.2 政治参与的方式
2.3 政治参与的类型
2.3.1 制度化政治参与
2.3.2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2.4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第3章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案例解读
3.1 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3.1.1 集体上访
3.1.2 上街堵路
3.1.3 网络动员
3.2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特点
3.2.1 具有强烈的群体利益认同感
3.2.2 巧妙利用“弱者身份武器”
3.2.3 充分利用“合情不合法”的维权依据
3.3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
3.3.1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程度逐渐提高
3.3.2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逐渐增强
3.3.3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政治权利诉求逐渐凸显
第4章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4.1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
4.1.1 农村集体所有权的空泛化
4.1.2 征地目的不明确
4.1.3 征地程序不透明
4.1.4 征地补偿费用不合理
4.2 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不畅
4.2.1 人大代表制度的缺陷
4.2.2 政治协商制度功能的弱化
4.2.3 现行信访制度的困境
4.2.4 村民自治制度的异质化
4.3 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维稳误区”
4.3.1 压力型体制的缘起
4.3.2 基层政府维稳的“异化”
4.4 影响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传统政治文化因素
4.4.1 生存伦理观念对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
4.4.2 法不责众心理对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所起的作用
第5章 改善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思考
5.1 改善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必要性
5.1.1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降低了乡村治理的绩效
5.1.2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造成了基层政府合法性的减弱
5.1.3 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阻碍了新型乡村政治文化的形成
5.2 改善失地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路径
5.2.1 健全相关征地法律制度
5.2.2 完善公民利益表达机制
5.2.3 基层政府转变“维稳思路”
5.2.4 提高失地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与其利益表达[J]. 孙瑞华.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2(03)
[2]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J]. 金太军,赵军锋. 政治学研究. 2012(04)
[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困惑与消解[J]. 张千帆. 法学研究. 2012(04)
[4]超越“维稳的政治学”——分析和缓解社会稳定问题的新思路[J]. 应星.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2(07)
[5]当代中国社会“官民矛盾”问题特征分析[J]. 吴忠民. 教学与研究. 2012(03)
[6]利益诉求与社会管理[J]. 蔡禾.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1)
[7]转型期中国农村村委会政治合法性论析——以江苏为分析案例[J]. 戴玉琴.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
[8]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J]. 董海军. 社会. 2010(05)
[9]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J]. 董海军,代红娟. 人文杂志. 2010(05)
[10]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J]. 田先红. 开放时代. 2010(06)
博士论文
[1]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庞超.华东理工大学 2011
[2]农民利益表达:寻求国家与乡村的有效衔接[D]. 杨友国.南京农业大学 2010
[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D]. 王勇.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失地农民权益保护与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D]. 王峰贵.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7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6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