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本文关键词: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居效应有差异。其中,入侵过程可看做是旅游要素流的空间集聚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影响;竞争过程实质上是分化过程和共生过程的统一;反映过程是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与调整;调控过程是厘清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与旅游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路径。
【作者单位】: 湖南省人居环境学研究基地;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人居环境 自组织演化 生态群落演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63、41271167)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12JJ7003) 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YBA035、13YBB028)资助
【分类号】:K901
【正文快照】: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是指在著名风景区边缘,并以景区为核心,依托乡村特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稳定客源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目的地[1,2]。这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既具有乡村旅游地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往往集地域空间依附性、旅游资源互补性、客源市场共享性、区域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卢敏;焦华富;李俊峰;;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开发研究——兼论黄山风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万静;;旅游业对风景旅游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分析——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年05期
4 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5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6 谢莉;杨载田;;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7 卢松;张捷;李东和;杨效忠;唐文跃;;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8年06期
8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于涛;肖国珍;;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9 卢松,陆林,徐茗,梁栋栋,王莉,王咏,杨钊;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04期
10 李钰;王军;;陕北旱作农业区乡村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ituation Analysis of Developing ReBAM in Yanji Ci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年01期
2 唐俊平;;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伍新蕾;张颖;;河源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3期
4 孙飒;;论体验经济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5 马育倩;张峰;;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6 马育倩;张峰;;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7 裘莉娟;邹志荣;;西安市周边地区观光农业总体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8 查芳;;蚕桑丝绸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以陕西安康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9 范黎丽;陶卓民;;旅游特色乡镇的塑造与开发初探——以南京市龙袍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10 李明月;;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同辉;王金叶;;基于灰色关联的自然保护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勇;吴晓萍;;浅析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天龙屯堡为例[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卞显红;;大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杨玉义;严力蛟;;试论乡村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6 周旭霞;;混合型旅游:民营企业的一种新思维——基于浙江蜂之语蜂业集团的调研[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李晓黎;;解决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保护矛盾策略之逆向思维——从容量控制到环境伦理思考[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孟明浩;顾晓艳;蔡碧凡;俞益武;孙治;;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9 吕学昌;于晓影;;对村镇体系规划中村庄合并方法的实证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戴美琪;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郭美锋;理坑古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盖晓媛;杭州市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鑫;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古村镇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俊;旅游业和山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玮;“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株洲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文娟;中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艳玲;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刚;徐立敏;卢红卫;;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2 关俊利;谢雨萍;;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效应的因子分析——以桂林市红岩月柿生态农业旅游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3 张宏梅,陆林;中国入境旅游者增长的周期性波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黄成林;;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章锦河;李佳佳;陈冬冬;;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戴林琳;盖世杰;;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乡村节事及节事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以北京长哨营村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许先升;生态 形态 心态——浅析爨底下村居住环境的潜在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9 杜忠潮;邢东兴;李玲;;汉唐帝陵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陕西省茂陵、乾陵实证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刘会平,唐晓春,蔡靖芳,邓先瑞,徐敏彤;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任欢欢;[N];中国建设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娟;城市化进程中的村镇主体空间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雅;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钟;富顺县狮市镇土地整理与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龙茂兴;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3 李兆磊;区域物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绪才;钟静;张钟方;赵君;;大城市居民对城郊乡村旅游地的感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1年06期
2 白凯;;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J];人文地理;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钟伟;杨建朝;;城市化进程下乡村旅游地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孟明浩;顾晓艳;蔡碧凡;俞益武;孙治;;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白凯;;乡村旅游地场所依赖和游客忠诚度关联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邓祖涛;;基于结构模型的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湖北梁子湖旅游区为例[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6 王祥武;;偏远型乡村旅游地体验型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以皖西大别山区为例[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徐红罡;崔芳芳;;西递旅游移民的迁移特点[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邋邓娅妮;乡村旅游的色彩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卫岭;关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地的资源配置问题[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周坤邋杨振之;城乡统筹发展下城郊乡村旅游地的定位与转型[N];中国旅游报;2008年
4 尹振华;农耕也将成为“艺术形式”[N];光明日报;2004年
5 袁盛兰;小金农民巧打增收牌[N];阿坝日报;2006年
6 ;“近郊旅游”在德清日渐红火[N];浙江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吴丹;举家出游度中秋[N];贵阳日报;2009年
8 特约通讯员 田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N];铜仁日报;2012年
9 陈梅;休闲度假呼唤旅游业转型[N];商务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吴丹;贵阳避暑季 叫好又叫座[N];贵阳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林;成都市城郊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卫岭;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地的资源配置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3 缪芳;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测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钟伟;乡村旅游地城市化问题及防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任宁;乡村旅游地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暴向平;乡村旅游地文化发展战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成;丽江典型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闪闪;乡村旅游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愿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建峰;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津含;大都市乡村旅游地的旅游城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69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