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多尺度贫困格局及空间分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20:14
本文关键词:陇东地区多尺度贫困格局及空间分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尺度、格局和过程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正确把握地理现象空间格局和过程的本征尺度,才能深入认识和揭示地理现象格局与过程的关系,贫困作为一种地理现象,其演化格局和过程也表现出尺度效应,正确认识其尺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可以为减贫政策制定、扶贫资源分配提供“看的见、理的清”的基本依据。本文以全国重点扶贫地区之一的陇东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贫困地图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尺度贫困格局分析,揭示了陇东地区贫困格局的尺度效应和本征尺度;进而在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了陇东地区贫困的致贫因子和减贫因子,以及各影响因子的尺度效应,分析了贫困的空间分异机制;最后探讨了地区消贫、减贫的空间途径和策略。研究发现,在县区水平(粒度)上,陇东各县区贫困程度呈圈层式分布,崇信和西峰区为两个贫困程度低值中心,崇信周围形成中等贫困圈层,西峰区周围形成严重贫困圈层;在乡镇水平上,各乡镇贫困程度显著空间正相关,贫困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且表现出尺度效应,在不同距离(尺度)上聚类分布的程度不同,在32千米的尺度上聚类分布程度最强;在行政村水平上,贫困分布的空间聚类特征和尺度效应明显,26千米是其空间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特征尺度。研究提出,地方贫困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民的发展条件、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是决定农民发展水平和地方贫困程度的三大要素。陇东地区贫困成因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很大,存在明显的“空间贫困陷阱”;贫困影响因子的作用范围具有尺度特征,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空间子区域作用大小不同,甚至作用方向也可能不同;地方扶贫要以改善农民的发展条件、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策略。
【关键词】:陇东 贫困 格局 尺度 空间分异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9-11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1
- 1.4 研究思路11-13
- 1.4.1 技术路线11
- 1.4.2 研究方法11-13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13-17
- 2.1 贫困的内涵和界定13-14
- 2.1.1 贫困的概念13
- 2.1.2 贫困线13-14
- 2.2 贫困程度的衡量14-17
- 第三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17-24
- 3.1 研究区位置17-18
- 3.2 自然及经济社会条件18-19
- 3.3 贫困特征19-24
- 3.3.1 贫困面广程度深20
- 3.3.2 地区经济增长减贫效应不显著20-21
- 3.3.3 收入型贫困特征突出21-22
- 3.3.4 贫困人口特征22-24
- 第四章 多尺度贫困格局24-45
- 4.1 以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24-29
- 4.2 以乡镇为基本空间单元29-38
- 4.2.1 贫困地图29-35
- 4.2.2 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35-38
- 4.3 以行政村为基本空间单元38-45
- 4.3.1 贫困地图38-40
- 4.3.2 多尺度点格局分析40-45
- 第五章 贫困空间分异机制45-64
- 5.1 理论分析框架45-48
- 5.2 实证分析方法48-50
- 5.2.1 全局性建模方法48-49
- 5.2.2 局部性建模方法49-50
- 5.3 指标体系50-52
- 5.4 实证结果52-64
- 5.4.1 全局尺度分析结果52-55
- 5.4.2 GWR分析结果55-64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64-68
- 6.1 结论64-65
- 6.2 建议65-68
- 6.2.1 扶贫的空间路径65-66
- 6.2.2 扶贫策略66-68
- 参考文献68-7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74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本文关键词:陇东地区多尺度贫困格局及空间分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