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市民化障碍与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23-04-09 19:40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农民工为例,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与立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剖析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分为三部分来进行系统论述。第一部分,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与立论基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现象,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对我国的城镇化、社会结构的完善与经济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与人本思想的相关论述,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在转型时期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首要原因。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土地制度等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也为农民工市民化带来了难度。城乡文化的差异,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弱,以及对资本的利用等社会环境问题制约着城市对农民工的接纳。农民工自身素质也不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在思维方式上趋于保守,缺乏市民素质。第三部分...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农民工市民化的必然性与立论基础
    1.1 农民工市民化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1.1.1 适应“赶超型”社会转型的要求
        1.1.2 适应“共时转变”社会转型的要求
        1.1.3 适应“政府主导型”社会转型的要求
        1.1.4 适应“不平衡”社会转型的要求
    1.2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
        1.2.1 有利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1.2.2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1.2.3 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3 农民工市民化的立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本思想
2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
    2.1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2.1.1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2.1.2 城市化水平不高
    2.2 社会体制改革的滞后
        2.2.1 户籍制度的藩篱
        2.2.2 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
        2.2.3 土地制度不健全
    2.3 城乡文化差异与资本逻辑的影响
        2.3.1 城乡文化的差异
        2.3.2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弱
        2.3.3 资本逻辑的影响
    2.4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
        2.4.1 思维方式保守
        2.4.2 就业能力较弱
        2.4.3 市民素质欠缺
3 农民工市民化对策
    3.1 发展生产力,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
        3.1.1 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城市承载量
        3.1.2 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3.2 加强顶层设计,释放制度红利
        3.2.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3.2.2 统筹城乡教育,实现教育平等
        3.2.3 完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
        3.2.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
    3.3 改善社会环境,接纳农业移民
        3.3.1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接纳
        3.3.2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维护农民工权益
        3.3.3 推进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
    3.4 提高农民工自身市民化的能力
        3.4.1 改变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
        3.4.2 提升人力资本与工作技能
        3.4.3 提升公共意识与道德素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787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787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