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地理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2:27

  本文关键词: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地理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永平府为京师左辅之地,边墙自山海关起横越境内北部,境外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对抗势力终明一代始终存在,在这样的地理区位与军事形势下,永平府境内的军事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军事建置不断完善与增强,军事防御建筑不断修筑与发展。与此相应,本区域军事建置经过明朝前期的发展,至嘉靖时期最终建立蓟镇。蓟镇的军事策略以军事防御为主,而军事聚落正是军事防御的物质基础。永平府处于蓟镇驻防区域的东部,境内在洪武年间就已修建了边墙及大量的关营城堡。本文以这些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明初永平府及周边的军事政治背景,然后讨论了境内七个卫的建立过程及七营路的形成过程,并将境内军事聚落划分为四层层级结构。第二章逐层分析了镇城、路城、提调城的选址特点,提出三条链式防御线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章统计了大量军事聚落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各层级聚落的城圈规模及特点,并依据文献记载与地图,研究了重要聚落的内部空间结构。第四章论述了明末清初永平府境内军事防御的转变与卫所的撤销,最后着重分析了山海关城镇化过程。
【关键词】:永平府 军事聚落 山海关 地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1.8;K24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7
  • 绪论7-17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限定7-8
  • 第二节 选题意义8-10
  • 一、由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决定的本区域的研究价值8-9
  • 二、本区域在明代九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9-10
  • 第三节 研究现状10-14
  • 一、明代长城地带军事聚落研究现状10-12
  • 二、与本选题相关的长城研究著作12-13
  •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河北历史地理研究论著13-14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4-17
  • 一、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4-15
  • 二、聚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15
  • 三、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明代永平府境内的军事建置17-28
  • 第一节 明初永平府境内七卫的建立17-23
  • 一、建立于洪武时期的卫18-20
  • 二、建立于永乐时期的卫20-23
  • 第二节 明代永平府境内营路的建立23-28
  • 一、七营路的建立时间23-25
  • 二、营路管辖范围及所统城堡25-28
  • 第二章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分布28-38
  • 第一节 军事聚落的选址28-35
  • 一、镇城的选址28-30
  • 二、路城的选址30-32
  • 三、提调城的选址32-35
  • 第二节 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与链式层级防御系统的建立35-38
  • 第三章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38-55
  • 第一节 城圈修建与规模38-47
  • 一、城圈的修建38-40
  • 二、城圈的建材与规模40-47
  • 第二节 军事聚落内部空间结构47-52
  • 一、镇城内部空间结构47-49
  • 二、路城内部空间结构49-52
  • 第三节 军事聚落内部功能分区的特点:山海关城与永平府城的对比52-55
  • 第四章 明末清初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变迁55-65
  • 第一节 从卫所制到八旗、绿营制的转变55-57
  • 一、清初新兵制的推行:八旗、绿营之制并行55-56
  • 二、境内七个卫的撤销56-57
  • 第二节 军事聚落向城镇的转变——以山海关为例57-65
  • 一、明末清初山海关的政治、经济职能的扩展58-60
  • 二、撤卫设县后城镇面貌的变化60-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1 蓟镇建立年代考73-82
  • 一、蓟镇的形成73-75
  • 二、蓟镇总兵治所的变迁75-78
  • 三、蓟镇的职官及管辖范围的变化78-82
  • 附录2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统计表82-90
  • 致谢90-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3 张士尊;明代辽东都司军政管理体制及其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05期

4 马自树;明代兵制初探(上)[J];东疆学刊;1985年02期

5 马自;明代兵制初探(下)[J];东疆学刊;1986年01期

6 韩茂莉;张f愇,

本文编号:383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3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9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