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3:05

  本文关键词: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种类型的特色传统场镇,历史上,这些场镇对方便群众生活,活跃农村经济文化活动,都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场镇对加强城乡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城市的发展其作用无疑是非常显著的。传统场镇因其具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空间类型表现出来。生产性空间既是其空间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场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场镇中的传统手工艺发展现状,从而为探索我国的传统地域文化提供了独特研究视角。对生产性空间演变的研究实质是对传统现状及其生存空间的思考。生产性空间是作为场镇空间的一种类型,由场镇中人们的生产加工活动所赋予,并具备自身特色,场镇中居民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其生产生活方式是生产性空间形态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场镇中掌握手艺的传承人的行为和意识决定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态势。因此研究场镇生产性空间的发展与演变是建立在该地区历史、经济、文化、手工加工与制作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基础上,也是文化遗产针对地域文脉发展的研究基础。本文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场镇生产性空间保护与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人”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研究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的相关要素,对建立科学的保护和传承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关注视野:首先,强调场镇中生产性空间的演变现状;其次,关注传承人,强调“以人为本”;最后,对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的解读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性的研究。本文的写作诉求:首先是找到生产性空间本身历史演变和发展的特殊性,其次是场镇中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优化、创新具有普适性特征,通过对场镇中生产性空间的深入研究,给传统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技艺类资源的有序传承及科学保护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理论阐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等关键概念做出具体分析和阐述,并阐明了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的内涵、特征和类型等,并强调了生产性空间与场镇的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二、生产性空间演变内在机制及其演变途径:通过实际调研,结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场镇传统工艺发展的经济、文化、政策、传承人现状等因素,这部分主要分析了生产性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以及文化进化论是其发展演化的主演途径与核心要素。在这种演变中影响制约场镇传统工艺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与人文社会因素,强调场镇这一空间类型的特征性、场所性和地域性,对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工艺的建设性机制提供参考资料。三、场镇生产性空间保护与优化研究:对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及对其丰厚文化内涵的阐释,综合剖析了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了基于“四力”影响下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为的保护机制问题、对其动静结合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生产场所与区域的原真性维护等策略。最后,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下,以立足现状提升保护意识、回归本源的核心价值观的保护和更新方法对我国的文化遗产起到全方位保护,对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传统场镇 生产性空间 演变机制 保护与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901.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3-15
  • 1.3.1 研究目的13-14
  • 1.3.2 研究意义14-15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15
  • 1.4.1 查新比较法15
  • 1.4.2 实地调研法15
  • 1.4.3 文献检索法15
  • 1.4.4 综合归纳法15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15-18
  • 1.5.1 研究内容15-16
  • 1.5.2 理论框架16-18
  • 2 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理论阐述18-28
  • 2.1 相关概念界定18-19
  • 2.1.1 传统场镇18
  • 2.1.2 生产性空间18-19
  • 2.2 生产性空间的产生与形成19-20
  • 2.2.1 相关文献记载19
  • 2.2.2 生产性空间的形成19-20
  • 2.3 生产性空间的类型20-23
  • 2.3.1 以农副业加工为主要职能的生产性空间20-22
  • 2.3.2 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要职能的生产性空间22-23
  • 2.4 生产性空间特征23-27
  • 2.4.1 空间形态灵活、多变23-25
  • 2.4.2 功能属性杂糅、互融25-26
  • 2.4.3 地域文化独特、持久26-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3 生产性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演变机制28-48
  • 3.1 生产性空间演变的历史进程28-34
  • 3.1.1 生产性空间的形态演变28-29
  • 3.1.2 生产性空间的地位演变29-30
  • 3.1.3 生产性空间的功能演变30-34
  • 3.2 生产性空间演变的影响力34-40
  • 3.2.1 经济因素的助长影响34-35
  • 3.2.2 文化因素的促变影响35-36
  • 3.2.3 政策因素的催生与规限影响36-37
  • 3.2.4 传承人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37-40
  • 3.3 生产性空间的自组织演变机制40-46
  • 3.3.1 经济效益的持续性是生产性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40-45
  • 3.3.2 文化“进化论”是生产性空间演变的主要途径45-46
  • 3.4 本章小结46-48
  • 4 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保护与优化研究48-58
  • 4.1 基于“四力”影响分析下的场镇生产性空间保护策略48-54
  • 4.1.1 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48-49
  • 4.1.2 坚持民族特色与面向市场相结合49
  • 4.1.3 政府保护机制的完善49-50
  • 4.1.4 动静结合的保护与发展模式50-54
  • 4.2 传统场镇生产性空间具体保护与优化措施54-56
  • 4.2.1 生产性空间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优化54-55
  • 4.2.2 生产性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55-56
  • 4.3 本章小结56-58
  • 5 结语58-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3
  • 附录63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63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赛获奖情况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作鹏;柴彦威;;产权实践视角下单位大院的物质空间演变——以北京化工大院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04期

2 王鹏飞;申玉铭;;多伦多华人超市的空间演变[J];人文地理;2011年06期

3 马海涛;秦耀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墙空间演变:功能、形态与协调[J];中国名城;2013年08期

4 朱晓明;任真;;满铁时期抚顺煤矿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J];中国名城;2013年02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江敏;;武汉环城游憩地空间演变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2 许继清;;商丘古城空间演变的生态适应性分析[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鹏;权力分配:自建型居住空间演变的一种社会学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正;由《山腰楼观图》看两宋山水画空间演变[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2 郭莉;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演变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范欧莉;杭州市星级饭店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姚秀利;城市空间演变监测方法集成与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07年

5 李波;基于多主体仿真技术的开埠城市街区空间演变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场镇中生产性空间演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3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