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探讨
发布时间:2024-02-13 21:27
大理白族自治州环洱海民族区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自然环境明显被改善,生态环境再生产能力增强;民族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经济再生产能力增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文化再生产能力提升。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洱海环境治理与群众利益被压缩、传统生计方式转型升级、人地关系紧张、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该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的人文生态价值观和科学有序的持续发展观,立足民族发展实际,增强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再生产能力,将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产业效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目标。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自然环境明显被改善,生态环境再生产能力增强
(二)民族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经济再生产能力增强
(三)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文化再生产能力提升
二、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部分措施短期内会对民族传统生计方式形成冲击
(三)乡村旅游建设增大了环洱海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和人地矛盾
(四)乡村旅游商业化特性淡化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三、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
(一)稳步推进美丽民族乡村建设
(二)推动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
(三)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四)科学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四、结 语
本文编号:3897235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自然环境明显被改善,生态环境再生产能力增强
(二)民族传统产业创新转型,经济再生产能力增强
(三)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成效显著,文化再生产能力提升
二、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利益诉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部分措施短期内会对民族传统生计方式形成冲击
(三)乡村旅游建设增大了环洱海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和人地矛盾
(四)乡村旅游商业化特性淡化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三、大理环洱海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
(一)稳步推进美丽民族乡村建设
(二)推动地方政府提升治理能力
(三)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
(四)科学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四、结 语
本文编号:3897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89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