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视角下乡村协商民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5 23: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协商民主问题受到中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政治心理作为洞悉和反映政治系统的心理倾向,以它为理论工具分析协商民主问题既能拓展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更能准确把握协商民主的发展。当前时代背景下,协商民主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研究和探讨农民的政治心理倾向,对于推进我国乡村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前提下,以中共十八大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对比协商民主扎根于中国乡村的协商“土壤”,剖析出不同协商“土壤”下农民的政治心理特征,并以大部分乡村村民展现的乡村政治心理为依据,揭示出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协商主体、协商方式、协商过程和协商结果四个方面提出培育适应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政治心理氛围,推进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名词释义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协商民主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概念溯源
一、 协商民主概念分析
二、 协商民主理论渊源
第二节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 政策引导
二、 学术传播
三、 实践检验
第三节 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的实践
一、 乡村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多样化与同质化并存
二、 乡村协商民主的实践历程:从“焦点访谈”到“民主恳谈”
第二章 政治心理对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内涵
一、 政治心理的概念阐述
二、 政治心理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作用
一、 形成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 勘测政治形势的工具
三、 引领民众态度的向导
第三节 政治心理: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
一、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
二、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方向的意识引导
三、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程度的精神推力
第三章 协商民主在乡村发展的土壤类型及其政治心理
第一节 对比分析: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土壤类型
一、 协商民主在乡村发展的土壤分类
二、 两种生长土壤:发达乡村和欠发达乡村
第二节 不同协商土壤下乡村民众的政治心理
一、 科学与蒙昧相交的政治认知
二、 亲密与疏离同在的政治情感
三、 强烈与薄弱的政治动机差异
第四章 从政治心理看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障碍
第一节 政治认知模糊
一、 权利意识淡漠
二、 政治效能感低
第二节 政治动机消极
一、 利益动机不足
二、 参与动机消极
第三节 政治性格懦弱
一、 主体意识薄弱
二、 盲从心理严重
第五章 政治心理支撑下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的推进
第一节 从协商主体看:针对性地调适不同乡村群体的公共协商心理
一、 乡村干部:公权施压与激励机制结合,激发协商民主创新动力
二、 乡村精英:组织肯定与精神鼓励并用,发挥协商参与带头作用
三、 乡村民众:利益保证与权利维护统一,提高协商参与热情
第二节 从协商方式看:有效结合公共协商形式与村民表达习惯
一、 自由发言与引导发言相结合
二、 理性讨论与感性倾诉相结合
三、 公共协商与小组辩论相结合
第三节 从协商过程看:聚合公众意志,规范公共政治规则
一、 开放与包容精神共存
二、 共识与分歧态度均衡
三、 创新与理性精神同在
四、 主导与发散思维协调
第四节 从协商结果看:保障协商的效用性及动态性
一、 培育民众对协商性质的政治认同,保障协商结果的最终有效
二、 培养民众对协商全程的情感享受,保障协商结果的实效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74339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名词释义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协商民主概述
第一节 协商民主概念溯源
一、 协商民主概念分析
二、 协商民主理论渊源
第二节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 政策引导
二、 学术传播
三、 实践检验
第三节 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的实践
一、 乡村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多样化与同质化并存
二、 乡村协商民主的实践历程:从“焦点访谈”到“民主恳谈”
第二章 政治心理对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
第一节 政治心理的内涵
一、 政治心理的概念阐述
二、 政治心理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政治心理的作用
一、 形成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 勘测政治形势的工具
三、 引领民众态度的向导
第三节 政治心理: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
一、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模式的价值取向
二、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方向的意识引导
三、 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程度的精神推力
第三章 协商民主在乡村发展的土壤类型及其政治心理
第一节 对比分析:乡村协商民主发展的土壤类型
一、 协商民主在乡村发展的土壤分类
二、 两种生长土壤:发达乡村和欠发达乡村
第二节 不同协商土壤下乡村民众的政治心理
一、 科学与蒙昧相交的政治认知
二、 亲密与疏离同在的政治情感
三、 强烈与薄弱的政治动机差异
第四章 从政治心理看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障碍
第一节 政治认知模糊
一、 权利意识淡漠
二、 政治效能感低
第二节 政治动机消极
一、 利益动机不足
二、 参与动机消极
第三节 政治性格懦弱
一、 主体意识薄弱
二、 盲从心理严重
第五章 政治心理支撑下协商民主在中国乡村的推进
第一节 从协商主体看:针对性地调适不同乡村群体的公共协商心理
一、 乡村干部:公权施压与激励机制结合,激发协商民主创新动力
二、 乡村精英:组织肯定与精神鼓励并用,发挥协商参与带头作用
三、 乡村民众:利益保证与权利维护统一,提高协商参与热情
第二节 从协商方式看:有效结合公共协商形式与村民表达习惯
一、 自由发言与引导发言相结合
二、 理性讨论与感性倾诉相结合
三、 公共协商与小组辩论相结合
第三节 从协商过程看:聚合公众意志,规范公共政治规则
一、 开放与包容精神共存
二、 共识与分歧态度均衡
三、 创新与理性精神同在
四、 主导与发散思维协调
第四节 从协商结果看:保障协商的效用性及动态性
一、 培育民众对协商性质的政治认同,保障协商结果的最终有效
二、 培养民众对协商全程的情感享受,保障协商结果的实效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74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97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