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7:07
本文关键词: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研究
【摘要】:居住与就业空间是一个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皆有重要影响。若一个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匹配较好,则可减少居民通勤时间,降低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本文先对国内外有关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的大量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后,对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进行了界定;而后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大量宏观统计数据,分别从人口和产业两个角度对沈阳市城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沈阳市人口增长主要体现在近郊区,城市中心区人口近14年来几乎没有增长;产业方面,第二产业中心区及近郊区皆发展迅速,但其在城市中心区的集聚速度远低于第三产业,城市产业“退二进三”格局开始显现。 在明晰沈阳市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分别利用通勤时间、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就业可达性模型及就业吸引力模型四种不同方法对沈阳市全市、各区县及各街道尺度的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情况进行测度。测度结果显示,沈阳市存在着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现象,且不同地区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情况差异较大,近郊区不匹配情况远高于中心区。 在此基础上,本文又从宏观和中微观两种视角探求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机理,宏观视角分别从沈阳市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住房市场及土地市场的变革、政府行为影响、房地产开发商和企业投资建设偏好、居住地选择偏好六方面进行探讨;微观视角主要是对沈阳市近年来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了详细探究,分别从沈阳市的各级开发区建设、奥足赛的成功举办、全运会的成功申请、地铁的开通、“金廊”“银带”的开发建设、各大商圈的发展情况以及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共计六大方面进行探讨。 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对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探讨,主要有城市出现“钟摆式交通”、交通负担加重、给居民带来巨大精神压力、给社会带来较重的就业负担和社会保障负担四方面;在本文的最后提出缓解其空间不匹配的对策建议,主要从产业与人口协同转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旧城改造回迁房与政策性住房合理选址、完善近郊区基础设施配套、政府对城市房价宏观调控、培育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制定各项城市建设及发展战略共计八大方面入手,优化沈阳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情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居住与就业空间 空间不匹配 沈阳市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901;F249.27;F2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1 绪论10-2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3 相关理论研究11-12
- 1.3.1 竞租理论11
- 1.3.2 推拉理论11-12
- 1.3.3 城市功能分区12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12-20
- 1.4.1 国外研究综述12-15
- 1.4.2 国内研究综述15-19
- 1.4.3 国内外空间不匹配理论研究比较19-20
- 1.5 本文对“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的界定20
- 1.6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20-24
- 1.6.1 研究的方法20-21
- 1.6.2 研究的内容21-22
-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22-24
- 1.7 本研究的尝试创新24-25
- 2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结构特征25-33
- 2.1 研究范围界定25-26
- 2.2 数据来源26-27
- 2.3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结构特征27-33
- 2.3.1 人口分布27-29
- 2.3.2 产业结构29-33
- 3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测度33-53
- 3.1 基于通勤时间的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测度33-34
- 3.2 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测度分析34-39
- 3.2.1 区县尺度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分析34-37
- 3.2.2 中心区与近郊区就业居住偏离度指数分析37-39
- 3.3 就业可达性模型测度分析39-46
- 3.3.1 研究方法40-41
- 3.3.2 沈阳市适龄就业人口与法人单位从业人口分布41-43
- 3.3.3 研究结果43-46
- 3.4 就业吸引力模型测度分析46-50
- 3.4.1 研究方法46-48
- 3.4.2 研究结果48-50
- 3.5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测度小结50-53
- 4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机理53-62
- 4.1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宏观机理53-57
- 4.1.1 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下的城市化迅速发展53
- 4.1.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53-54
- 4.1.3 住房体制的市场化变革54
- 4.1.4 土地市场化下的政府行为影响54-55
- 4.1.5 居住房地产开发及工业企业选址主动向外围转移55-56
- 4.1.6 居住地选择偏好影响56-57
- 4.2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中微观机理57-62
- 4.2.1 各级开发区的迅猛发展57-58
- 4.2.2 奥足赛的成功举办,全运会的成功申请58-59
- 4.2.3 地铁 1、2 号线的建设及开通59-60
- 4.2.4 “金廊”“银带”的开发建设60
- 4.2.5 “商圈”的影响60-61
- 4.2.6 各级各类规划引导城市空间格局61-62
- 5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影响及调控对策62-69
- 5.1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产生的影响62-65
- 5.1.1 通勤时间、通勤距离加长,城市交通负担加重62-63
- 5.1.2 城市出现“钟摆式”交通63-64
- 5.1.3 远距离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压力较小,精神消耗巨大64
- 5.1.4 职住失衡,部分人口就业困难64-65
- 5.2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调控对策研究65-69
- 5.2.1 产业与人口协同空间转移战略65
- 5.2.2 避免城市蔓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65-66
- 5.2.3 政策性住房合理落位66
- 5.2.4 鼓励公共交通,优化城市综合交通系统66-67
- 5.2.5 完善近郊区公共设施配套,增加近郊区磁力67
- 5.2.6 政府对城市住房进行宏观调控67-68
- 5.2.7 培育多核心城市空间结构68
- 5.2.8 合理制定各项城市建设及发展战略68-69
- 6 结论与展望69-73
- 6.1 结论69-71
- 6.1.1 沈阳市空间结构特征分析69
- 6.1.2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呈现不匹配状态69-70
- 6.1.3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机制探讨70-71
- 6.1.4 沈阳市居住与就业空间不匹配影响及对策探讨71
- 6.2 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6
- 后记76-7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冶;流空间视角的沈阳市空间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5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61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