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摘要】:人口问题是制约和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首要而关键性的因素。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和人口城市化背景下,根据人文地理学、人口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以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江西省9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SPSS、GIS等技术手段,在对江西省人口发展特征(人口总量及变动情况、人口结构特征、人口素质状况及特点、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位、经济发展阶段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进行概括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GRA),选取了人口系统17个指标和经济系统18个指标,建立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的数学模型,求得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度。从时间序列上分析了全省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联耦合的变化趋势及特征。依据江西省91个县(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将全省各县(市)大致划分为协调型耦合区(2个)、磨合型耦合区(6个)、拮抗型耦合区(32个)和低水平耦合区(51个)等4种类型。针对全省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结果,探讨了两个指标体系之间各个要素的耦合影响机制。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实施全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力求达到,在理论上构建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框架,推动人口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上通过实证分析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揭示其互动关系、联动规律及空间耦合度,为江西省PERE(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促进江西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江西省 人口 经济 灰色关联法 耦合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图表目录9-11
- 1 引言11-24
- 1.1 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2-14
- 1.2.1 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
- 1.2.1.1 研究内容12
- 1.2.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2
-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14
- 1.2.2.1 研究方法12-13
- 1.2.2.2 技术路线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4-24
- 1.3.1 国外理论综述14-19
- 1.3.1.1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14-16
- 1.3.1.2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16-17
- 1.3.1.3 人口转变理论17-18
- 1.3.1.4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18-19
- 1.3.1.5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19
- 1.3.2 国内研究综述19-22
- 1.3.2.1 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19-20
- 1.3.2.2 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20
- 1.3.2.3 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20
- 1.3.2.4 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21
- 1.3.2.5 基于 RS、GIS 的人口数据空间化21-22
- 1.3.2.6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22
- 1.3.3 研究综述小结22-24
- 2 江西省人口发展状况24-31
- 2.1 人口数量及变动情况24-25
- 2.1.1 人口数量变化特征24-25
- 2.1.2 人口转变过程和特点25
- 2.2 人口结构特征25-28
- 2.2.1 人口年龄结构25-26
- 2.2.2 人口性别结构26
- 2.2.3 人口城乡结构26-27
- 2.2.4 人口产业结构27-28
- 2.3 人口素质状况及特点28-29
- 2.3.1 人口身体素质28-29
- 2.3.2 人口文化素质29
- 2.4 人口空间格局29-31
- 3 江西省经济发展特征31-39
- 3.1 经济发展水平及地位31
- 3.2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31-33
- 3.2.1 人均 GDP31-32
- 3.2.2 三次产业结构32-33
- 3.2.3 就业结构33
- 3.2.4 城市化水平33
- 3.3 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33-39
- 3.3.1 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动态变化特征33-34
- 3.3.2 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34-39
- 4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联耦合分析39-54
- 4.1 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39-41
- 4.1.1 研究方法39
- 4.1.2 研究步骤39-41
- 4.2 指标体系41-42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41-42
- 4.2.2 构建指标体系42
- 4.3 人口与经济的时空耦合42-47
- 4.3.1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42-47
- 4.3.2 人口与经济的时序耦合47
- 4.4 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的影响因素分析47-54
- 4.4.1 人口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8-52
- 4.4.2 经济要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52-54
- 5 促进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建议54-63
- 5.1 实现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的人口对策54-59
- 5.1.1 调整、优化人口就业结构54-55
- 5.1.1.1 原因54
- 5.1.1.2 措施54-55
- 5.1.2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口质量55-56
- 5.1.2.1 原因55
- 5.1.2.2 措施55-56
- 5.1.3 在城乡协调发展中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56-57
- 5.1.3.1 原因56
- 5.1.3.2 措施56-57
- 5.1.4 建立科学合理的老年人口保障制度57-58
- 5.1.4.1 原因57
- 5.1.4.2 措施57-58
- 5.1.5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口身体素质58-59
- 5.1.5.1 原因58
- 5.1.5.2 措施58-59
- 5.2 实现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的经济对策59-63
- 5.2.1 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充分、合理就业59
- 5.2.1.1 原因59
- 5.2.1.2 措施59
- 5.2.2 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工业化加工体系59-60
- 5.2.2.1 原因59-60
- 5.2.2.2 措施60
- 5.2.3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维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60-61
- 5.2.4 正视区域经济差异,促进人口与经济向协调型耦合发展61-63
- 5.2.4.1 原因61
- 5.2.4.2 措施61-63
- 结论63-65
- 主要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79
- 致谢79-80
- 在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玉芬;李若雯;;中国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杨公朴,王玉,干春晖,龚仰军,王蔷,朱舟;面向21世纪的上海产业结构优化[J];财经研究;2001年01期
3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4 刘峰,马金辉,宋艳华,李粉玲,马交国;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5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6 杨冬梅;;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制度解析[J];东岳论丛;2007年06期
7 刘平辉;叶长盛;姜勇彪;陈荣清;;江西省经济发展变化及其所处阶段的分析与判断[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杨林;吕磊;;浅议凉州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J];发展;2008年05期
9 贾晓丹;卢新卫;;宝鸡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1期
10 陈学刚;杨兆萍;;基于GIS的乌鲁木齐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与变化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江;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宋丽敏;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城镇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2 毕其格;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军;江苏省人口城市化与空间组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信学;安徽省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林凡元;山东省人口与经济互动机理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斌斌;河北省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程劲松;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78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67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