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14 17:36

  本文关键词: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丘陵区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聚落类型 秦安县


【摘要】: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基于GIS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秦安县乡村聚落密度较高且聚落空间分布极为分散;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③秦安县复杂多样的乡村聚落类型,与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且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大中型、集聚型、商品经济型和半商品经济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川道地区,而小型、分散型、传统农业型和劳务输出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聚落类型 秦安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6)资助
【分类号】:K901.8
【正文快照】: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是乡村人口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目前,中国仍有7.13亿农村人口以及上百万个村落与集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53.4%,农村聚落依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聚落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2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3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吉林省近300年来聚落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4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李水城;王辉;曹炜;张翼飞;;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1年04期

5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于涛;肖国珍;;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6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7 李雅丽,陈宗兴;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8 甘枝茂,甘锐,岳大鹏,刘啸,裴新富;延安、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9 冯文勇;郑庆荣;李秀英;刘丽芳;;山区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10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曾明明;;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扩展特征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豪中;王赢;温亚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村落形态发展影响分析——以关中地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2 邢谷锐;徐逸伦;;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3 夏健;王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农村聚落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李俊民;倪红雨;;“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以汤阴县南阳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5 肖飞;刘冰;贾宁凤;;村镇体系空间结构及响应研究——以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6 江国逊;沈山;;空心化村庄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7 张玉梅;王勇;;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整合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8 张奕君;查小春;丁洁;;陕北多沙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粒度分布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国巧真;孙金华;;村镇空间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测绘科学;2010年02期

10 刘耀彬,李仁东;现阶段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沿黄典型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秀智;丁锐;;大都市周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研究[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雅妮;;古村落形态演变对传统居住生态的影响初探——以下苇甸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5 李得发;李巍;石培基;;分类指导与分区整治:试论新时期的村庄布局规划[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6 何为;黄贤金;;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周扬;史旭;;规划视角下的半城市化现象与破题——以汕头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陈世栋;邱加盛;袁奇峰;;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研究——以佛山市高明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3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于东明;鲁中山区乡村景观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8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刘晖;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10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超;村庄用地综合适宜度评价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史俊伟;传统村镇入口景观的心理诉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张旭;谯城区村庄用地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杨平;西安周边地区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表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龙;“空心村”治理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流转与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云强;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吴旭鹏;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及优化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黄娅蓉;“空心化”境遇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庆武;卞正富;王桢;;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5期

2 刘平;刘纪平;赵荣;冯亮;;近邻点指数法测度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布类型[J];测绘通报;2007年10期

3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4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5 霍耀中;刘沛林;;流失中的黄土高原村镇形态[J];城市规划;2006年02期

6 胡兆量;迎接城市化高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城市问题;2003年01期

7 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5期

8 杨林,闾国年,毕硕本,裴安平,盛业华,陈济民,孙懿青;基于GIS数据库的田野考古地层剖面空间数据挖掘——以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9 曹子剑;张凤荣;姜广辉;孟繁盈;金明丽;;北京市平谷区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内部结构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10 王婷;周国华;杨延;;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牟昆仑;基于GIS的县域农村居民点遥感信息提取与优化布局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3 李雅丽,陈宗兴;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4 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4年03期

5 陈宗兴,陈晓键;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年01期

6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年01期

7 王传胜;孙贵艳;孙威;樊杰;;云南昭通市坡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8 杨云鹏;张景秋;;北京城区博物馆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9年05期

9 孙冬虎;;白洋淀周围聚落发展及其定名的历史地理环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李洪波;;试析休闲理念下的乡村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群;赵佩红;;广东省春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陈忠暖;胡瑞娴;郭敏玲;;城市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分布——以广州中心城区为对象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邓志辉;杨竹转;;远震引起地下水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机理初步探讨[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4 马利华;;全球OLR波动的空间分布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彬;谷德军;李春晖;林爱兰;梁建茵;;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季风及其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叶玉瑶;张虹鸥;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及其量化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刘艳群;陈创买;郑勇;;珠江流域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李介成;;大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机制的探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9 欧阳克蕙;王X;钟华平;瞿明仁;熊小文;王仁华;周萍芳;;红壤坡地种植矮象草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A];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玲燕;刘晓君;;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布与城市区域价值研究——以西安市为例[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孙有亮 贺永顺 蔡进军;彭阳县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项目实施[N];固原日报;2009年

2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杨振之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黄葵;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记者 张瑛邋洪琦;宁夏农科院4项目获宁夏标准创新贡献奖[N];宁夏日报;2008年

4 徐勤勇;打造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N];泸州日报;2008年

5 李明峰;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彝族建筑文化[N];楚雄日报(汉);2007年

6 朱宇;超越城乡二分法 寻求乡村 城镇转型的新模式[N];福建日报;2006年

7 江苏记者站 周伟民;苏州乡村游核心定位:绿色度假[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王家耀;自主创新与我国GIS发展[N];中国测绘报;2006年

9 张建华 陈火英;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N];建筑时报;2007年

10 徐蕴海;苏州乡村游力推“绿色度假”[N];苏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郭曼;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对植被自然恢复过程的响应与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许明祥;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安韶山;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王凯博;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6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杜峰;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及主要植物种内、种间竞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魏永胜;黄土丘陵区基于水分平衡的人工草地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董林水;晋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婧;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龙兆云;杭州市商品房开发特征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郭雅婷;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扩张模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今殊;北京地区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下垫面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俊锋;清代河南会馆的空间分布和建筑形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仙桃;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集约用地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贺媛媛;城市健身俱乐部点格局特征与空间相关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彦青;新疆蚜虫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涛;东西伯利亚海海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曹杰;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51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851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0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