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2:34
本文关键词: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研究
【摘要】:明清至近代,武汉成为我国中部最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和以商业为主的综合性大都会。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武汉的娱乐休闲生活也十分丰富,休闲场所种类多样,分布广泛,其空间变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全面探讨了明清至近代武汉游憩地的类型、空间分布和规律性特征。 全文分为三章。 明代,武汉游憩地以传统类型为主,包括了山水寺观、园林、名胜古迹等,点状分布于武昌、汉阳两镇。官宦文人为旅游休闲活动的主体。 清前期至1861年汉口开埠前,武汉游憩地仍为传统类型,但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武昌城内蛇山、滋阳湖、宁湖一带,,城外东郊长春观、洪山、卓刀泉一带,汉阳城外的北郊大别山、月湖一带,形成了呈带状、块状分布的游憩地。清前期汉口崛起,外地商人云集,带动了汉口游憩活动的兴盛。在汉口城外(今长堤街)以北形成了后湖游憩区。商人和普通民众成为游憩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1861年至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武汉游憩地有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新型游憩地像电影院、体育运动场所、城市公园、综合性娱乐场所等应运产生,并集中分布于汉口。而武昌、汉阳的游憩地仍以传统类型为主,有向周边扩展的趋势。 明清至近代武汉城区游憩地空间分布、演变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武汉城市空间的扩展、历史地理状况以及武汉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同时,还为今天武汉游憩地建设提供了一点启示。
【关键词】:明清至近代 武汉 游憩地 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928.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5
- 一、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8
- 二、 研究现状及趋势8-13
- 三、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3-15
- 第一章 明代武汉游憩地15-29
- 第一节 武昌游憩地15-21
- 一、 城区游憩地15-19
- 二、 近郊游憩地19-20
- 三、 远郊游憩地20-21
- 第二节 汉阳游憩地21-29
- 一、 城区游憩地22-24
- 二、 近郊游憩地24-27
- 三、 远郊游憩地27-29
- 第二章 清前期——汉口开埠前武汉游憩地29-51
- 第一节 武昌游憩地29-34
- 一、 城区游憩地29-32
- 二、 城东郊宗教景观游憩带32-33
- 三、 远郊游憩地33-34
- 第二节 汉阳的游憩地34-42
- 一、 城内私家园林34-35
- 二、 城北郊山地、滨湖游憩区35-40
- 三、 城郊园林、庙宇游憩地40
- 四、 远郊游憩地40-42
- 第三节 汉口的游憩地42-51
- 一、 城区游憩地42-45
- 二、 城北郊综合游憩区——后湖45-51
- 第三章 汉口开埠——民国时期武汉游憩地51-70
- 第一节 武昌游憩地52-59
- 一、 城区游憩地52-55
- 二、 近郊游憩地55-58
- 三、 远郊陵寝、宗教游憩地58-59
- 第二节 汉阳游憩地59-61
- 第三节 汉口游憩地61-70
- 一、 传统游憩地62-65
- 二、 新式游憩地65-70
- 结语与余论70-75
- 一、 武汉游憩地类型及空间分布、演变规律70-72
- 二、 武汉游憩者分析72-74
- 三、 对今天武汉游憩地建设的启示74-75
- 参考文献75-7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焱;杨庆武;;30年来中国近代旅游史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敏;近代旅馆业发展研究(1912-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汤黎;人口、空间与汉口的城市发展(1460~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洁;武汉市城市公园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文娟;明清时期池州地区旅游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王洪燕;民国时期四川旅游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亚松;茶馆与近代汉口的文化社会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小华;试探明清至近代厦门旅游形态变迁[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卓珈;明代黄山旅游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陈瑞雯;谣谚与近代武汉城市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38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93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