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安机关 预防 打击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制度
【摘要】:本文所讲的是公安机关在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过程中的制度研究,并针对公安机关在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不断提升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能力;近来,重庆掀起一场“打黑除恶”风暴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重庆市委、市政府重拳出击成果卓著,一举铲除一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抓获一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骨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进入了公众视野;这种犯罪的法律特征是什么?这种犯罪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公安机关在预防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应采取哪些有力的制度措施?笔者将进行有益的研究。
【关键词】:公安机关 预防 打击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D91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概述8-15
-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念8-9
- 二、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9-12
- (一) 组织特征,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9-10
- (二) 经济特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谋取经济利益10
- (三) 暴力特征,以暴力等手段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10-11
- (四) 政治特征,戴上“小红帽”,称霸一方11-12
- 三、 我国存在“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主要的社会根源12-15
- (一) 贫富差距加大12
- (二) 政治腐败12-13
- (三) 社会控制能力弱化13-15
- 第二章 公安机关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制度措施15-20
- 一、 加强打黑专门队伍建设15-16
- (一) 成立高素质的专门队伍15
- (二) 加强多边合作15-16
- (三) 建立、健全反黑情报信息系统16
- 二、 强化公安机关阵地控制工作16-17
- 三、 加强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17-18
- 四、 专群结合18
- 五、 继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18-20
- 第三章 公安机关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制度措施20-28
- 一、 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侦查力度20-23
- (一)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嫌疑人的侦查原则20-21
- (二)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嫌疑人讯问的方法21-22
- (三)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员的审讯应注意的问题22-23
- (四) 严密组织抓捕行动,强化追逃工作23
- 二、 加强证据收集23-24
- (一) 公安机关要依法全面收集证据23-24
- (二) 在证据收集中,特别应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24
- 三、 加强对被害人及证人的保护24-25
- 四、 加强技术侦查措施的运用25-28
- (一) 秘密监控侦查手段的运用26
- (二) 行动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26-27
- (三) 网络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27-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0
- 致谢30-31
- 个人简历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云;;和谐社会视域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探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罗峰,任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认定[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02期
3 涂龙科;林勇康;;上海地区青少年“涉黑”犯罪实证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6期
4 黄永常;试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06期
5 李春华;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的界定[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游伟,肖晚祥;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因初探[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 张金文;;“黑帮”何以坐大成势?——福建省19起高检院挂牌督办涉黑案透视[J];人民政坛;2003年05期
8 陈立云;;黑社会性质组织动力机制分析[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缪军;试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及处罚[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10 李申凯;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类型、现状及特点[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反邪教协会课题组;刘家俊;罗红;刘亭;;深刻揭露“邪教教主体制”及其对邪教痴迷者转化工作的意义[A];全国反邪教协会参与教育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陈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赵延波;;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4 王春宇;周正;;刑法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刘文成;周路;;试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与治理[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6 罗大华;王名湖;;黑社会犯罪心理问题对话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狄世深;;犯罪的生物因素新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8 刘文成;周路;;试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与治理[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周雪华;邹s
本文编号:1004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0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