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跨国走私犯罪浅析
本文关键词:中亚跨国走私犯罪浅析
【摘要】:近年来,中亚跨国走私犯罪日渐活跃,该地区已经成为各种走私的中转枢纽和通道之一。犯罪分子利用边界方便和中亚的市场需要,走私各种物品,从事各种走私行为,不但危害中亚各国的经济利益,甚至威胁到中亚和周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也对我国的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加强边界控管、执法力度、策略调整和国际合作显得十分迫切。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中亚 武器走私 跨国犯罪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C820001);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项目“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50) 司法部2009年度国家法制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项目“少数民族犯罪跨地区实证研究——以北京、上海、新疆维吾尔族犯罪为例”(项目编号:09SFB3011) 2010年度新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走私作为一种违法犯罪现象,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家对商品进出境实施管制而产生的①。走私是地地道道的侵犯君主和国家的犯罪。走私最早产生于14~16世纪的西欧。当时,这些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迅速发展,各国政府认识到商品无限制地输出、输入对其不利,于是通过立法对贸易
【参考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组;[N];人民日报;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婷;次道德现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据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郭哲;;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万志鹏;;没收财产刑废止论——从历史考察到现实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赵建福,柯群帆;从“严打”看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喻小龙;沉默的理由和限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季敏;;试论囚犯的同居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飞;;新中亚大角逐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祝辉;;中亚的地区特点与中国的中亚能源外交[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陈玉荣;;上海合作组织走过十年辉煌历程[J];当代世界;2011年07期
4 梁争;;论金融危机后的走私犯罪及综合治理[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霍孟林;陈俊玲;;“外溢论”视角下的上海合作组织功能拓展[J];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06期
6 李锡海;张亚奇;;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张绍伟;;走私犯罪侦查机关执行取保候审措施的探讨[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8 张晓慧;肖斌;;地区安全主义视野中的上海合作组织[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04期
9 李宜超;;我国国际警务合作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丁明俊;;中亚东干人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玲;;对我国“入世”后跨国犯罪的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Bohdan Krawchenko;;中亚国家政府与学界的经济政策制定能力: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李双其;;论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惩治[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康均心;王文波;;现状·趋势·对策——谈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跨境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朱沅沅;;跨境污染输出与跨境环境犯罪的防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松本丽;;跨国犯罪的刑事侦查[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7 金碧华;张海峰;;试论毒品走私犯罪的证据特点和收集——从海关监管的视角进行分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II Ho Cho;石磊;J.M.Holden;P Puwastien;;第二届中亚地区食物成分数据会议会议纪要[A];食物营养强化营养标识及数据应用研讨会与培训班资料集[C];2003年
9 马进保;;跨境犯罪概念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俞竹琳;倪四道;;利用ScS-S到时研究中亚地区D″层S波速度异常[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俄罗斯 埃尔格什巴耶夫;中亚国家向俄劳务移民动态分析(上)[N];中俄经贸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孙东民 李文云;感受演变中的中亚[N];人民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安峥;吉政局面临四大问号[N];解放日报;2010年
4 本报驻中亚记者赵阳;2002:中亚国家发展年[N];法制日报;2002年
5 翁明;美俄对中亚五国的争夺[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海萱;中亚国家汽车更新换代蕴商机[N];新疆日报(汉);2007年
7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力;中亚国家 联手应对荒漠化[N];人民日报;2005年
8 程勇;中亚国家汽车更新换代商机无限[N];西部时报;2007年
9 赵常庆;中亚地区:“颜色革命”旋风过后的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肖华堂 通讯员 朱志伟;中亚国家钢材市场及消费模式探讨[N];中国冶金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于海波;后冷战时期俄美中三国中亚政策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 苏晓宇;美国对中亚军事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4 孙壮志;国际新格局中的中亚五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6 陈磊;商业瞒骗走私犯罪刑法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陈其钢;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9 门廉魁;我国海外钻井在中亚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汪金国;现代中亚社会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D];兰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芳;中国的中亚石油战略及政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亚滨;“9·11”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美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3 李响;中亚地区恐怖组织及其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8年
4 魏英杰;东突势力与中亚伊斯兰极端势力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柳青友;冷战后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陈其翔;冷战后中国与中亚国家军事安全合作[D];外交学院;2009年
7 周德姿(SATIEVA,JYLDYZ);中国对中亚的影响:地区安全与区域合作[D];吉林大学;2009年
8 刘绍武;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跨国犯罪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连艳辉;中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外交博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赵丰;中国与中亚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的国际刑法控制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04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04924.html